金华博物馆西晋婺州窑“萌狗”成创意年历《古人的日子》门面

  这几年,各种制作精美、创意纷杂的日历飞入寻常百姓家,像故宫日历、电影日历、红楼梦日历等,成了一道别样的文化风景。三联书店推出的2018日历《古人的日子:戊戌年历》是其中比较火的一本,它也被很多金华人所追捧,除了其自身的文化味,还有一个原因是其所推的名物有着浓厚的金华文物元素。

  在这本年历的封面上,有一只十分呆萌的“狗狗”——它正是金华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西晋青瓷狗圈。它被放在整本书的扉页上,非常显眼。据说,这只狗狗还曾入展浙江省自然馆与金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汪汪·旺——2018狗年贺岁展”。此外,在《古人的日子》的底页,也有一个同样出自金华古方砖瓦厂的西晋文物,这是一个猪圈。金华文物如此表现堪称“有始有终”,大出风头。

  金华三件文物成了“证诗”好物

  记者了解到,金华市博物馆“八婺古韵”展厅共展出六朝婺州窑作品3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西晋青瓷狗圈”就在其中。市博物馆馆长徐卫告诉记者,这个青瓷狗圈呈钵形,口稍敛,圆唇,腹微鼓,平底内凹。腹壁饰网格纹。其内捏塑一坐卧的狗,造型生动活泼,坐卧,前爪外伸,抬后腿用爪瘙,头斜靠。胎质灰白,通体施青黄釉。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1976年,在距离金华市区西15公里的金华市古方砖瓦厂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六朝古墓13座,并出土大量精美的陶瓷器及青铜器,西晋青瓷狗圈就是其中之一。“一只挠痒痒的小狗,为何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徐卫表示:“这件瓷器有它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展现出较高的制造和烧窑技术。”

  徐卫告诉记者,婺州窑对中国陶瓷史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瓷胎上釉前采用化妆土装饰这一技术。化妆土的原料为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淘洗,质地细腻,呈奶白色。它的使用可使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同时可使灰色或深紫色的胎质得到覆盖,烧成后使釉面光洁滋润,增加器物的美感。“这件青瓷狗圈的胎釉正是如此,也再次佐证了古婺大地的工匠们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大量使用这一装饰技术。”

  自古以来,无论农耕还是游牧,狗都担负着看家护卫、狩猎娱乐之责,堪称人类的好伙伴、好帮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能给人们带来吉祥,所谓“狗来富贵”。让人好奇的是,作为墓葬里发现的冥器,这只狗的形态却如此呆萌活泼,这又是为什么?

  “西晋青瓷狗圈刻画非常生动,这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徐卫分析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比较散漫,老百姓社会文化生活相对比较活泼。体现在西晋的这只狗圈上,它的形态非常自如活泼,相对来说,西周等时期礼乐制度下面的器物都表现得比较规整严肃。

  2018年是农历戊戌狗年,这件国宝级文物默默无闻了很多年,如今一夜走红,颇有狗年行大运的意味。其实,在《古人的日子》的底页,还有一件金华市博物馆藏的西晋文物,它是一个猪圈,中间有一只平躺的猪,似睡,形态安然,刻画生动。它也出自金华古方砖瓦厂,照片说明文字是这样写的:“丁酉岁杪(末尾之意),犹在酣睡。”徐卫说,这也是一个随葬用的冥器,反映了当时猪圈的做法与家畜饲养的方式。

  此外,在农历三月十二(4月27日)这天,还收录了兰溪市博物馆的文物——出自兰溪灵洞乡宋墓的一件金杯,书上称其为“金屈卮”。这是为了对应前面的一首宋诗《龙笛曲》,其中有提到“美人满酌金屈卮,劝我行乐当及时。”

  名物研究让古人有了温度和质感

  这些文物得以在一本流行的年历上与读者见面,缘于我国著名的古代名物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的一个创想。《古人的日子》由扬之水与古典诗词研读者廉萍博士联手制作,以便于“在新的时光里遥看旧时月色”。它按传统农历编排,始于正月初一,结于除夕之夜,注重传统节日和节气。一日言诗,一日讲物,诗和物都与节令紧密相关,并做简单注释。诗、文、物互译,还原古人的诗意人生。

  其中绝大多数诗里提到的名物,都是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找来的,让人眼见为实,心折口服。记者翻阅整本年历,发现其中所录的文物来自浙江、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地方性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馆,还有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徐卫说,扬之水曾经走过很多博物馆采集资料,金华市博物馆也来过,那是2016年上半年的时候。当时,扬之水看了很多馆藏金银器,对他们馆的金银器修复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在拍馆陈时突然发现了这几件婺州窑作品,最后还放到所出书的最显眼位置,真的是有点意外。”

  正月初一开篇《临江仙》:“我愿儿孙如我寿,高低富贵随缘。不须厚禄与多田。诗书为世业,清白是家传。”宛若长辈在新年伊始对儿孙的嘱咐与叮咛,古代耕读世界的家训家风悠悠然传递到我们手中。除夕所选是宋孙惟信《水龙吟·除夕》,中有“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的句子。端午前后,读刘克庄“似嫌无艾虎,不肯换生衣”,读史浩“艾虎青丝鬓”,配宋代钗头艾虎儿,配明代艾虎妆花纱。

  今天的人读唐诗宋词,对于其中涉及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尤其是名物,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很多东西现在的人可能见也没见过,听也没听过,尤其是距离我们千年之遥的唐朝宋朝。像辛弃疾的“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袅袅春幡”“捻金雪柳”是什么?又如,“美人满酌金屈卮,劝我行乐当及时。”金屈卮是个什么东西?“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衣服又为什么要捣,怎么个捣法?翻开《古人的日子》,所有这些问题顷刻迎刃而解,再也不用抠破头皮胡思乱想了。

  在物质丰富、节奏飞快、日子却千篇一律的今天,似乎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双11、没有商场、没有快餐店、没有互联网和高铁的古代,人们一天天到底都在做些什么。事实是,无知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古人的日子非但不枯燥无趣,还充满了诗意情趣,也没有像我们把每天都过成一个样:

  春天耕田采桑;秋天渔猎收获。儿童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女子的“缘逢好天气,教熨看花衣”,一月挂春幡,六月折莲饮酒,纳凉消夏,九月重阳饮酒作诗,冬月雪水煎茶,腊月堆雪狮子忙年……古人的日子宛若画卷徐徐展开。而这一切情景,总能找到相应的图或物,来一一印证。

  记者发现,所选诗词未必都算得上唐诗宋词中的上上乘之作,却总透露着烟火人间居家过日子的俗世气息。但感性而诗意的文字加上准确的实物配图,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古人的日子一下子便有了温度和质感。正如扬之水在后记中所说:“翻开日历的每一天,都可以与古人对望,感觉今昔同与不同是颇有意思的事情。”这本日历在诗中诉说年岁,在物中关照日常,再回首,发现古人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他们的日子也如我们一般细碎日常,鲜活生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