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国家队”中的安徽身影

  凤阳明中都皇故城,明《中都志》称它“规制之盛,实冠天下”。这是我省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其关键词中包含“示范”与“公共空间”。

  凤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式挂牌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寿县寿春城遗址、蚌埠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也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加上此前立项的含山凌家滩,目前我省挂牌、在建及立项的考古遗址公园共5个。六安汉代王陵等7个大遗址列入国家“十三五”大遗址名录。今年,文物部门还将开展凌家滩大遗址环境治理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内环壕保护展示项目,推进遗址公园道路等配套工程建设;并组织编制申报蚌埠双墩遗址、禹会村和寿县寿春城等新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工程项目,开展居民搬迁及环境整治。

  明中都早已具有“示范”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它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成为南京和北京故宫建设的蓝本,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凤阳县博物馆内展示的中都城蟠龙石柱础础面雕饰祥云纹图案,础槽突起精雕蟠龙飞舞,是目前全国罕见的都城金銮殿大石础。沿着城墙漫步,可见明中都皇故城午门凹字型台基四周白玉须弥座上的浮雕精美生动,造型有龙凤、麒麟、云朵、方胜等。对于遗址周边新建的建筑物、构筑体的体量、高度、外观和使用性质等,当地政府也做了详细规定,让城市的“色彩”统一起来。

  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进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营造了解历史文化的公共空间。去年,文物部门已完成明中都皇故城南城墙西段、西城墙抢救性修缮工程。今年将加快实施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遗址、西南角楼等文物保护项目,启动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故宫博物院也将再次与安徽合作,在此建设明中都城考古工作站。

  文化部门通过大遗址公园的建设带动文物保护进程,地方政府通过大遗址公园建设深化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塑造城市品位,达到“双赢”。

  大别山:红色遗迹“亮”起来

  今年4月份前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专家将来到安徽大别山区进行实地考察,为编制《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做论证工作。鄂豫皖三省将建立大别山区革命文物协同保护利用机制和对话体系,统筹实施大别山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推进鄂豫皖三省革命文物保护区域联动建设。

  安徽大别山区现今保存的革命遗存有1000多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200处。主要包括重要革命事件旧址、历史人物墓葬、战斗遗址、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以金寨、岳西、六安为核心,集中成片,类型丰富。如六安市独山镇的革命旧址群由独山暴动指挥部、中共六安县委、六安县保卫局等9处旧址组成。而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有着“红军第一县”之称的金寨县,革命旧址更是丰富,全县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19处,其中革命遗址162处,这些革命遗迹将被整体规划保护利用。

  目前,文物部门已完成大别山区革命文物资源和保护状况调查,正在开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文物本体修复和纪念场馆建设,是安徽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的主体内容。据省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纳入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片区之后,不仅是国保、省保单位,还有大量的市保、县保单位都将得到国家资金的扶助。其意义在于形成革命文物成片区的保护体系,有利于革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革命遗址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前两年,国务院先后批复 《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D2020年)》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将大别山革命老区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大运河:故道文物“动”起来

  位于泗县的古运河东西走向,一路前行汇入新濉河。站在古运河和新濉河的交汇口远眺东方,平缓的河水波光粼粼。

  在中国大运河之中,隋唐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400多年,绝大部分河段因为淤沙堆积,丧失了原先的作用。隋唐大运河在安徽境内属于通济渠,沟通黄河和淮河。其中,通济渠淮北段主要在濉溪县境内,全长41.5公里,均为废弃河道,部分河床为地下遗址。泗县境内则留有隋唐运河故道,这也是隋唐大运河现存唯一一段“活运河”。在“中国大运河”中,安徽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两个申遗点入选。

  去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了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随后,濉溪县公布了 《濉溪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方案 (草案)》。而对位于泗县的那段“活运河”而言,保护利用的思路也更“活”。目前,泗县已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交了保护规划和展示规划,准备打造占地5000亩的隋唐大运河旅游文化产业园,把运河文化、古泗州文化、湿地文化等融入城市规划中,塑造“水韵泗州运河名城”城市品牌。

  从大运河安徽段的整体保护出发,当前,省级和当地文物部门正在进行柳孜运河遗址抢险加固工程、通济渠泗县段本体保护工程,并全面梳理了大运河文化带文物、非遗、演艺等各类资源;启动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研究、编制大运河安徽段基础研究报告和大运河文化带遗产保护利用专题报告。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未来,相关部门将在遗产保护、考古发掘、环境整治、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积极行动,争取更多项目纳入 《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综合性文保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激发“双创”活力,呼应国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日渐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