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毕都堂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毕都堂墓

 

  好霸气的墓冢!

 

  茂密的酸枣树将坟头整个覆盖,与豫西田间常见的蓬乱成团的酸枣树不同,这里的酸枣树一是有一人多高,二是如哨兵般挺立,三是有鸡蛋般粗细。

 

  被这么一大片酸枣树覆盖,极容易让人想到“怒发冲冠”的墓冢,就是位于洛龙区古城办事处毕沟村的毕都堂墓。3月17日上午,记者冒着绵绵春雨前去拜谒。

 

  1 57岁时回到洛阳老家,于洛水之滨置田数亩

 

  都堂,有资料解释:“明称各官署长官为堂上官,简称堂官,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差遣在外总督、巡抚之带有上述官衔者,通称都堂。”

 

  毕都堂墓的主人叫毕亨。毕家原籍山东,明洪武年间迁居洛阳。

 

  毕亨年轻时就显出过人才气,先入河南庠(xiáng)校(古代的学校),后于公元1454年考中进士,自此踏上仕途,在明景泰、天顺、成化年间先后做过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福州府知府、应天府府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官。

 

  从55岁开始,毕亨上疏请求致仕,“三年三上”,第三次才得到批准。

 

  57岁的毕亨回到洛阳老家,“于洛水之滨置田数亩……略为修葺,名之曰水南乐处”。

 

  毕亨是明朝人,但其墓碑的落款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碑文解释:“都堂公殁后,年代遥远,子子孙孙莫知其墓。今以忽焉墓陷之故,裔孙等人探其穴见朱棺依然,墓志宛在,读其志文始知为公之佳城也。”

 

  原来,因为年代久远,到了民国时期,毕家后人已经找不到这位老祖先的墓了,后来因为地陷,才得以认准地方,于是重新修葺,立碑为志。

 

  2 躺在供桌上,东能看见伊河,西能看见洛河

 

  毕都堂的墓地除了那片特别的酸枣树,还有墓前那通高大的石碑。

 

  碑文模糊,难于分辨,好在此前记者查了资料,从有心者抄下的碑文中大概了解了毕都堂的生平。有关他的更具体的故事或者传说,带路的毕沟村村民毕花玲说,她知道得不多,然后带记者找到了该村85岁的毕银成。

 

  在毕银成的记忆里,毕都堂墓相当壮观:“墓地四角有四根石柱,柱上都雕着龙。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猴,已经丢了很多。剩下的,为了防止被盗,都被后人藏了起来。”

 

  毕银成特别介绍:“毕都堂墓正南百米左右的地方曾经有张青石供桌。躺在供桌上,东能看见伊河,西能看见洛河,小时候我躺在上面试过。在其他地方都看不见伊河和洛河,只有躺在这张供桌上才能看到,你说神不神?”

 

  3 做官时“自奉俭约”,退休后“无良田大屋”

 

  让毕家后人感到神奇的不止是毕都堂墓地的风水,还有流传下来的种种传说。

 

  传说毕都堂墓前的石猴会跑。毕银成十几岁时,在不远处张沟的一处坟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石猴,跟毕都堂墓前的一模一样,连摆放的位置都一样,都是脸朝西南,“人们都说毕都堂墓前的石猴会跑,跑到张沟了”。

 

  传说毕都堂墓前的石马成精了。毕都堂墓前有个石马,屁股烂了一块,很像被人用“苗子枪”戳了一下。“传说有一天这个石马成精了,跑到梁村沟喝水,被人戳了一枪后又跑了回来,从此屁股上就留下了这个痕迹。”

 

  更神奇的还有毕都堂的出生故事。传说毕母怀孕时,一次外出遇雨,便到山下窑洞里躲避,就在窑洞里,毕都堂呱呱坠地。这时山洪暴发,窑洞眼看被淹,突然空中一声断喝“都堂在此,不得无礼”,山洪乖乖止住。

 

  传说丰满了人物形象,但认不得真。在采访时,真正让记者念念不忘的,是毕都堂墓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都堂公在官时自奉俭约,致仕后无良田大屋,凶年客有日食不给,然处之裕如也。”

 

  做官时自奉俭约,退休后无良田大屋,遇灾荒气定神闲,毕都堂宠辱不惊,贤人也!(洛阳晚报记者 陈旭照 文/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