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最后投降兵”去世 曾在菲打游击29年

  他是世界闻名的“二战老兵”,日本投降后仍在菲律宾孤岛丛林中负隅顽抗29年;他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活化石,每当旧军歌响起就会“激动”到流泪;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坚称不必负担任何道德的谴责。他叫小野田宽郎,16日在日本东京一家医院去世。

  最近日本要求修改历史教科书,试图美化二战侵略行径的行为表明,小野田死了,但滋生军国主义的土壤仍然存在于日本社会中。

  负隅顽抗日本投降后仍坚持“游击战”

  小野田1922年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南市,17岁时曾被派驻到“田岛洋行”武汉分店工作,后被征召入伍。在陆军中野学校,小野田接受了游击战的训练。1944年11月,他被派到菲律宾的一个小岛——卢班岛,准备在美军登陆后开展游击战。

  此时日军在太平洋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1944年12月17日,小野田的直属长官谷口义美少佐命令小野田率领部属在岛上展开游击作战,并对小野田说:

  “我们现在暂时撤退,你们到山林里进行游击战,我不准你自杀或者投降,三年、四年或者五年之后,我们将会回来,你一定要坚持到我们回来。以上命令除了我,谁都不能取消。”

  就因为这句话,小野田在卢班岛的丛林中一呆就是29年。

  1945年2月28日,美军在卢班岛登陆,日军大部分不是战死便是投降。小野田与另外三名日军逃入丛林,继续顽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派遣日本降军赴太平洋各岛劝降,并空投大量的传单。小野田认定这是美军的计谋,丝毫不为所动。他们不断地移动自己的位置,并偷窃当地居民的菜果、猎捕居民的家禽来充饥,喝河水、雨水解渴。大雨倾盆之时,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步枪、地雷及炸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小野田依然没有忘记长官交付他的任务——“游击战”,每个月他们都会袭击军车,枪杀司机,夺取物资。有时,他们也会出现在村落,射杀当地农民。

  与小野田一起逃入丛林的三人中,后来有一人投降,一人在与菲律宾警方的冲突中被杀死,只剩下小野田和另外一名日军小冢金七仍在“坚守”。

  沾满鲜血导致130余名菲律宾人伤亡

  1972年10月,小野田在附近的村庄埋设了剩下的最后一枚地雷,因为生锈,地雷没有爆炸。1972年10月9日,菲律宾警察部队得到当地农民的报告,在卢班岛发现了两个旧日本军人在山岗上烧稻草。三名菲律宾警察赶到现场,两方爆发枪战,小冢金七身中两枪身亡,小野田则再次逃入丛林。

  小冢金七的死亡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重视”,他们马上派人到菲律宾,并留下报纸、杂志,还有小冢在日本的丧礼等消息给小野田。但孤身一人的小野田仍决心将“游击战”进行到底。

  1974年2月20日,小野田在丛林中遇到专程前来寻找他的日籍探险家铃木纪夫。铃木告诉小野田,战争真的已经结束了。但小野田坚持必须有指挥官谷口少佐的命令才愿意投降,同时要亲自将20余年来保存良好的军刀交给天皇。

  铃木回到日本后,几经波折找到了小野田的上司谷口义美,并请谷口书写一份要求小野田投降的命令。1974年3月9日,小野田接到了铃木带来的投降命令。隔天,已经52岁的小野田宽郎身着已经破烂的日本军服,翻过整个山头来到警察局,放下肩上的步枪,“我是陆军少尉小野田宽郎,我奉上级的命令向你们投降”。

  小野田投降后,菲律宾各地爆发游行示威,强烈要求将小野田投入大牢。就因为小野田这“30年战争”,菲律宾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伤亡战士和警察就多达130人。不过在当时日本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赦免了小野田。

  死不认错坚称不必负担道德的谴责

  然而双手沾满鲜血的小野田回国后,受到日本民众“英雄般”的欢迎,被认为是最后的“日本武士”。而回到现代日本的小野田仍不改其军国主义的价值观,对于日本新宪法中对于军事行动的限制相当不满。

  日本右翼人士也频频利用小野田这个军国主义的活化石进行政治宣传。每次参加日本右翼退伍军人的活动,一听到昔日的军歌,小野田都会“激动”得掉出泪来。他的自传《决不投降——我的三十年战争》出版后成为畅销书。他的故事被日本电视台拍成电视剧,试图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洗白。

  他曾无数次接受媒体的访问,每当被问到如何看待上百个受伤与至少三十个死亡的无辜农民与破碎的家庭,他坚决认为,他身处于作战之中,不必为这些人的死亡负责。他坚称自己是一位游击队长,不受任何一般战斗状况的约束,他必须为自己寻找活路。他脸无愧色,他意气始终高昂,他不觉得必须负担任何道德的谴责。

  “军人就是服从命令,在不违反国际法律的状况下,我没有责任。”这是他一贯的口吻。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中,小野田的价值观完全被扭曲了,这一点可在他的日记中看出,“在战场上,你不杀人,人就杀你。正常的生死观在这种地方是没有地位的。要说疯狂是够疯狂的,但这就是战场上的精神状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