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保护与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今后这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仍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一类传统文化遗产,庙会的保护与研究还留存一些问题以及一定的研究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空间,庙会的保护和传承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都应从非遗保护整体性原则出发。

  [关键词]:当代语境;庙会文化空间;保护与重构;整体性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非遗保护作为一项保存传统文化,使之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今后仍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事业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开以来,我国很长时间被冷落的庙会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活动也相应呈现出地域或民族特色,在大江南北各民族的民俗中,庙会普遍存在于各地且是民众参与度很高的一项民俗活动。现有各级非遗名录中,庙会数量相当可观,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上海龙华庙会、山东泰山庙会、北京厂甸庙会、安徽九华山庙会等。此外,还有一类是作为非遗项目的在地性构成内容的庙会,如宁波梁祝庙会,即是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遗梁祝传说在地形式的构成内容之一;包括庙会内容的福建湄洲妈祖信俗,更成了全人类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市,也有一批庙会进入了当地的非遗名录。

  从在录庙会数量来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庙会的保护与传承在当下时代语境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和重视,重新走上了现实社会舞台。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是“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由此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等,非遗保护的三原则也是当代语境下庙会非遗保护的规定性原则。在考察了一些地区的庙会后,笔者认为庙会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本质体现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空间,由此有关庙会的保护和传承相应属于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

  一、作为非遗的庙会文化空间构成

  进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在现实的展演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某一独特形态和样式时的一个专有名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许授权,邹启山主编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布的9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有10项被冠以“文化空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与常见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艺术或古琴艺术有差异,它是指一种综合性展现文化传统的特定场域或形态,例如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多米尼加共和国“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每当圣灵节来临时,当地的居民在孔果的伴奏下祈祷、跳舞、歌唱,组成手捧圣灵鸽的游行队伍。遇有丧事,兄弟会也要在守灵和送葬途中演奏孔果。又如同时被宣布的俄罗斯联邦“塞梅斯基文化空间和口头文化”。塞梅斯基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古老的、由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信徒群体,历史上饱受压迫、虐待和流浪,居住在与世隔绝的特兰斯贝卡地区。“他们被安置到西伯利亚,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塞梅斯基依然保持本源地域文化和旧俄罗斯的生活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文化空间”是多种生活文化融合一体的民俗化的场域,其内在核心,在于整体、综合、真实、生态、生活地展示一种文化传统或模式,我国的庙会实际上就是这样的遗产。下文以宁波梁山伯庙为例来谈谈庙会文化空间的构成及其核心要义。

  自宁波梁山伯庙建造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以梁祝信仰为核心,包含展演梁祝事迹的传说、戏剧、曲艺等多层次表演形式的梁祝婚俗信仰文化空间,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文革”时期,把梁祝信仰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批判,梁山伯庙改作他用,先后用为粮库、工厂,梁祝婚俗信仰赖以生存的平台遭到毁坏。在调查中发现,“文革”期间虽然仍有极少数人悄悄地到梁山伯庙址进行祭拜活动,但不仅人数极少,而且都是在夜晚或清晨暗中进行的。其活动逐渐式微,传统的表现形式趋于消亡。

  80年代以来,首先是由当地民间自发组织建造,恢复了部分庙宇的建筑。1985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原址两侧修复和兴建了墓道、小庙和夫妻桥,一些传统的仪式活动也逐渐得到了恢复。其次是出于保护文化遗产和旅游的需要,1994年始,当地政府出资对梁山伯庙、梁祝墓进行了修建,并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梁祝文化主题公园。

  根据文献及田野考察可知,宁波梁祝庙婚俗信仰文化空间所展演的内容及形式非常丰富,主要由梁山伯庙会与梁祝信仰构成。梁山伯庙的特色为春秋两次的庙会,开始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一(相传是梁山伯的诞日,此次庙会俗称春季庙会)和八月十六(相传是梁山伯寿终之时,此次庙会俗称秋季庙会),每次持续约十天时间。民间传说八月十五这天,祝英台要回祝家渡的娘家探亲,香火特别旺,烧香的女性特别多。梁山伯庙会期间的主要活动有:

  1.群体祭祀。庙会期间,由当地绅士及庙祝主持隆重的祭祀仪式。据调查,该活动至上世纪初已停止。旧时邻近的“高桥会”也在庙会期间来“玩会”,年年如此,玩会时有高台阁20座、精刻黄杨纱船10只、元宝马、踏高跷、九莲大今和24节老龙等等。

  2.烧香祭拜。庙会期间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民众成群结队,自发汇集到梁山伯庙,祭祀梁祝。尤其是秋季庙会,每日高达几万人。有些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也不远千里专程前来朝拜。旧时因交通不便,参会者多乘船或步行,最虔诚者一路三步一跪而至。许多信众有专门的服饰,祭拜活动有固定的程式和次序。前来烧香的妇女,还常以新绣弓鞋放置于梁祝的卧室中,供英台穿着。很多妇女还手摸神足,说可以治足痛病。

  3.坐夜。农历三月初一和八月初七是庙会高潮,这两天晚上梁山伯庙内有成百上千的坐夜者,大殿及各偏殿均坐满信众。坐夜者都是虔诚的信众,有的坚持几十年不中断。坐夜过程中,信众口中念经书,手中折锡箔,不间断地到梁祝塑像前上香烧锡箔等。

  4.演戏。在庙会期间,请剧团在庙内演戏,以梁祝戏为主。明、清时代,主要上演《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折子戏。民国以后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文,大多是越剧。

  5.民间艺术表演。梁山伯庙会是宁波地区民间重要的娱乐场所。届时,各种土特产、应时糕点、小吃等的摊头比比皆是;各式各样的花灯、银树火花、舞龙、舞狮、台阁、鼓阁、高跷等等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丰富多彩,十分热闹。

  当地群众来梁山伯庙朝拜的风俗经久不衰,就是在动乱时期庙墓被毁坏了,每年一到农历八月初至月半,成百上千的群众还是纷纷前来,在庙墓遗址祭拜和坐夜。由此可见,梁山伯庙及千百年来形成的规模盛大的庙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当地民众聚会和情感宣泄、情感表达、情感交流的重要场合,是社区民众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庙会又是一次民间文艺的大汇演,成为周围上百里地区民众的主要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庙会同时又是一次重要的经贸活动,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梁山伯庙会期间,人们到梁山伯庙烧香祭祀,祈福于梁山伯和祝英台,无外乎是祈求恋爱、婚姻的美满,其精神要义则体现为梁祝信仰核心的圆满爱情。如相传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遭到父母或家人的反对,只要悄悄地双双到梁山伯庙里走一遭,祈求保佑,梁山伯和祝英台就一定会帮助他们,使他们称心如意,姻缘美满。宁波地区有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梁山伯庙去烧香,拜拜多情祝九娘。少年夫妻双许愿,不为蝴蝶即鸳鸯。”因此,年轻夫妻到梁山伯庙祭拜,已成宁波地区人们的普遍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信仰的普及,祈求的目的也逐渐多样化,远远超出了恋爱、婚姻的范围。如莫高先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管理了四代梁山伯庙的庙祝,在座谈会上向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梁山伯的英灵如何保佑乡民以及海外华侨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夫妻和好的传说,这反映人民强烈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也将传说中的梁山伯祝英台奉为理想中的神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梁祝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如朝拜梁山伯庙墓的男女要带一把墓上的黄土回去,传说放在灶头上能防治蟑螂、蚂蚁等各种小虫;撒在住房内,可以保佑合家平安;撒在蚕房内,可以保佑蚕花利市;撒在青年夫妻床下,可以保佑夫妻和睦,白头到老。据说青年姑娘拿起祝英台房中的毛巾揩一揩脸,就可以长久保持青春美丽;拿梳子梳几下头发,可以万事顺利,夫妻和睦,顺顺当当过日子。“文革”之前,庙里还有一艘船,相传是舟山人捐的,舟山人打鱼时风险大,乘船来庙里求平安的人也很多。据虞善来先生介绍,当地若发生牛瘟,到庙里祭拜过后,牛瘟就好了。总之,梁山伯在民间信仰中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神,老百姓有困难都可以向他祈求。

  新时期以来因社会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深巨。诸如西方婚恋文化观及其习俗的影响,加之其他新生文化观念的萌发和冲击,宁波梁祝婚俗信仰文化空间正在萎缩,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传承的环境在消失,传承者后继乏人,大部分年轻人也已经不能完整地讲述梁祝传说,参加梁祝庙会的人数逐年减少,梁祝庙会期间的仪式及各种表演已停止多年。当代非遗保护及传承成为国家立法以复兴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传统的现实决定:庙会文化空间的真实性、整体性及传承性保护是当前庙会非遗保护工作具体实施的基本原则,其中整体性原则在庙会文化空间保护工作中亟需深入诠释与厘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