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丁未款霁红玉壶春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霁红釉瓷,亦名“祭红”、“鲜红”、“宝石红”、“鸡红”、“积红”等。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已烧制成熟。但至明中期即失传,以低温矾红代替。清初康熙年间又恢复了生产,这种霁红釉瓷,在清朝以康熙质量最佳,但数量极少,晚清生产更少,只见光绪仿康熙红釉器,但制作粗率。

 

  霁红釉因起名的角度不同,历来叫法不一,但基本呈色类似。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霁红釉的配方主要由红铜条、紫英石,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永乐鲜红、宣德红釉、康、雍、乾三朝有别于郎窑红、豇豆红的红釉均属霁红之列。康熙高温铜红釉制品,主要品种有郎窑红、豇豆红、霁红。康熙霁红器既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非豇豆红的淡雅柔润,而是一种失透深沉的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其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有桔皮纹,色调深红,呈失透明状。总之,釉如桔皮、失透深沉、白底青花款这三者是康熙霁红器区别于郎窑红器的显著特点。

 

  康熙朝瓷器的款识问题,据许多专家考证,康熙早期并未见官窑款识,而是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斋堂款,官窑器也有不署年款的,在罐瓶之类传世品中很少有本朝款。据《浮梁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直至康熙二十年以后书写本朝年款才成为制度。因此,清康熙早期的瓷器,即使是官窑器,也没有署本朝官款,而是署干支款、图记款、斋堂款、花押款等等,应属正常现象。

 

  我国古代瓷器中瓶类的样式不下50种,有作陈设用,也有作贮酒器,还有作插香、插花等祭供器之用。其中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周边“S”型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优美的器型,实为瓶中佳器。闽北私人收藏有一件清康熙“大清丁未年制”款霁红釉玉壶春瓶 图1 ,该瓶高13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4.2厘米,最大腹径8厘米,胎质细密,瓷化程度好,胎体分量较重,系分三截拼接而制成,瓶口脱釉呈灯草边,整器施满霁红釉,釉如桔皮,失透深沉,有釉水流淌至圈足边的痕迹,圈足内施青白釉,釉层肥厚细润,见青花双圈中竖写两行六字楷书干支款“大清丁未年制”(图2),字体顿捺明显,线条挺拔。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的《明清瓷器堂名 年号干支 款一览》载:“大清丁未年制”系康熙六年的干支款,见于青花梅树亭月碗。因此,该瓶应为清康熙早期所制的霁红玉壶春瓶,当属官窑祭器,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