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中元祭祀习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中国传统的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节祭祖扫墓之俗,是全国较为盛行的。  而在赣县客家地区,特别是农村,则把中元节看得较重,影响也更广,祭祀仪式也最隆重。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祭祀的仪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祖先(一般上至三代)的遥祭;另一种较为隆重些,是对前一年或当年去世的家人的坟前祭拜。

 

  遥祭仪式较简单,但也有讲究。每到七月半,各家各户都比较忙,上午一般要写好包皮(即包裹冥衣信钱的,有固定写法的草纸),宰杀鸭子,且要把鸭血沾于包皮中先人的名字上(相传这是让鸭子带路,游过奈河,把冥衣信钱送到先人面前),但切忌把鸭血沾在阳人的名字上,否则是有血光之灾的。下午则要把芭蕉米馃包好、蒸熟。据说,中元吃芭蕉米馃是因为撕去的芭蕉叶可以让先人在阴间有更多的衣服穿。中元祭祖最讲究的就是包皮的写法了。一般农村都是请村上有学问、懂风俗的老人代写。

 

  祭祀一般在七月十五的黄昏时分,准备好冥衣信钱、香烛鞭炮、牲酒茶饭、芭蕉米馃等,于门前空地上,对着先人墓葬的方向,点香烛,烧信钱,放鞭炮,作揖祭拜,遥想亲人。祭祀之人一般是家中子孙,女人是不靠边的。

 

  相比之下,坟前祭祀则隆重多了。祭祀之前先“挂衣”,七月初一至十五,各地亲朋都会带上草纸、香烛、信衣、粉干、鸭子上门,表达哀思。但“挂衣”必须“满七”方可,当年去世的,只有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才行,如果不满,则推至明年的中元。死者的大女儿必须挂头衣(即七月初一这一天上门),小女儿则挂尾衣(即七月十五这一天上门)。相比之下,大女儿的“衣”就要“隆重”些,除了上述东西外,还要有一些纸糊的丫头,从头到脚穿戴用品以及生活日用品等。小女儿的“衣”则可简单些。死者的子孙需共同制一篾筼,到了七月十五的黄昏,把亲朋奉送之物一起挑着,去坟前焚烧,烧香作揖,磕拜之礼必不可少。

 

  中元祭祖是为了寄托我们的哀思,缅怀先人的功绩,以勉励后人。作为一种风俗,流传下来的有些礼仪,自然跟封建迷信有关,但在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改革开放年代,我们要在形式上简化与遵循,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去认识,以表达客家人对祖先的深深怀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