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无处安葬的中国情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司徒雷登与燕大师生

 

  2008年,司徒雷登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的文星苑,没能陪伴在父母和弟弟身旁。墓碑上影印着他的半身照片,下面只写着一句中英文对照的身份介绍: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耶稣堂弄的美好童年

 

  司徒一家与杭州结缘始于1869年。当时杭州是中国江南一带基督教布道中心。他的父亲约翰·林顿·斯图尔特是一名美国传教士,从普林斯顿神学院毕业后只身来杭。为了真正融入下层人民生活,学好中国语言,约翰·林顿在一间鸦片烟馆的楼上租了个房间居住。因工作劳累、营养不良,三年后,身体衰弱的约翰·林顿回美国短暂休养,其间他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姑娘玛丽·霍腾,两人结婚后共赴中国。

 

  约翰·林顿过上了规律富足的家庭生活,在西湖边贫民区的一个小弄堂里,他们建起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1876年,长子约翰·雷登·斯图尔特在这里出生。孩子长大后,根据斯图尔特的谐音,给自己取了颇具中国传统色彩的姓氏“司徒”。于是,他被叫做“司徒雷登”。

 

  在司徒雷登成长的小弄堂里,他的父亲参与建立了教堂和学校,母亲建了女子学校。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来此安家落户,这里渐渐被当地人称为“耶稣堂弄”。

 

  司徒雷登的三个弟弟也出生在耶稣堂弄。母亲是他们的家庭教师,安排他们和中国小孩交朋友一起玩耍。那是司徒雷登一生怀念的美好童年:“春节的宴会和社戏、元宵节的美食、西湖游船上的花灯水榭,种种记忆,始终在我的头脑中娓娓回放,不可磨灭。”

 

  司徒雷登11岁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把他和弟弟们送回美国上学。初到美国,他们用筷子吃饭,用中文唱赞美歌,有时穿中国服装,对美国的语言和文化显得“无知”,他们成了从东方回来的小怪物,走到哪里都被围观。

 

  在私立学校呆了好几年后,司徒雷登终于感到变成了一个“正常的美国男孩”。1899年秋,司徒雷登进入协和神学院深造。毕业后,出于对宗教事业的热忱和对中国的怀恋,他决定和父母一起传教。

 

  讲杭州土话,通孔孟之道

 

  1904年,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的风波刚刚平息不久,30岁的司徒雷登带上新婚妻子艾琳返回“故乡”杭州。司徒雷登对传教有着自己的理解。“想要让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绝不能煽动他们放弃他们自己的祖先崇拜,否则定会适得其反,后果不堪设想。”随着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入,他找到了打通基督教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的钥匙:孔子的“仁”,与基督的“爱”。他很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更钦佩孟子的思想,认为孟子代表先进社会学说,“闪耀着民主的精神”。他认为基督教要在中国产生影响,必须本土化:一方面传教士要研习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国情;一方面要支持培养中国自己的宗教领袖,实现中国教会的独立。

 

  在杭州传教的三年中,司徒雷登搞了一条“船房”,开着它漂遍广大乡村,操着一口地道的杭州土话。此后在中国的漫长岁月里,凭着过人的语言天赋,司徒雷登学会了普通话、上海话、南京话,但一开口总带着杭州味儿。他以此为傲,因为杭州话“听起来很具音乐韵律感,且比其他方言表达更丰富”。

 

  第一把荣誉公民金钥匙

 

  1946年,已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受到杭州市邀请回乡度假。接风宴会之后,他第一站去了九里山墓地,这里长眠着他的父亲、母亲、两个英年早逝的弟弟,还有十几名来华传教士。司徒父亲的墓碑上用英文写着:“享年七十三岁,在华传道凡四十年;公正的道路,像一条灿烂的光线,投射到世界美丽的一天。”

 

  市长周象贤为司徒雷登举办了一个庆祝他在杭州出生的仪式,并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赠给他一把象征身份的金钥匙。这把钥匙由纯金打造,长7.9厘米,厚1.5厘米。正面刻着三潭印月;背面写着“杭州市荣誉公民司徒雷登先生,市长周象贤赠”。司徒雷登是杭州第一位荣誉公民,也是获此身份的唯一外国人。此后两年,白崇禧、李宗仁、黄绍竑、张群也获此称号,他们或曾在杭州抗击日军,或曾主政杭州为市政建设做出特别贡献。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因心脏病突发在华盛顿去世,终年八十六岁。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因中风后遗症行动艰难。1955年,预感自己来日无多,司徒雷登写下遗嘱:“约翰·司徒雷登,又名杰·司徒雷登,在头脑健全并有决定能力、有记忆力及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兹订立、签署、钤印、发表和宣布以下内容为我的最后遗嘱……我指令将我的遗体火化,如有可能我的骨灰应安葬于中国北平燕京大学之墓地,与吾妻遗体为邻;我并指令,如果此种安葬证实不可能,则上述骨灰可安葬于其他任何地方,此种决定及变更之选择由我的朋友和同事菲力傅(即傅泾波)及其妻子作出。”

 

  2005年复建的司徒雷登故居对外免费开放。2006年11月,傅泾波的幼子、美国第一位华裔陆军将军傅履仁,来到故居捐赠了司徒雷登的遗物,其中包括荣誉公民金钥匙。一扇紧闭近半个世纪的大门终于开启,露出一线曙光。

 

  他的遗嘱希望与夫人合葬燕园,但燕大墓地在“文革”初期被推平,夫人墓碑已无处可寻。司徒夫人1925年逝世于北京,是燕大墓地的第一位居民。晚年回忆录中,司徒雷登这样描述夫人逝世后的心情:“我们的婚姻生活美满幸福,生命中曾拥有过她,我这一辈子也知足了。我绝不愿意再娶,而且独身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据《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