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古城周边出土 “X子乡”陶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遗址航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遗址航拍图

 

斧形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斧形鼎

 

  1996年,郫都古城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郫都古城已成为当时古蜀人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昨日,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去年6月至10月,该院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郫都区古城镇指路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据考古工作人员推测,该遗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是郫都古城的十倍。

 

  郫都区古城镇指路村遗址现场主要负责人杨波介绍说,“该遗址的发现将为研究成都汉代基层聚落提供不可多得的新资料,弥补了成都发现同时期墓葬多但居住址缺乏的遗憾。”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的一处水井当中发现刻有“X子乡”字样的双耳罐残片,确切地表示了该遗址的性质为乡一级的聚落,这也是四川地区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乡一级聚落。

 

  房屋遗存巴蜀和汉文化风格杂存

 

  考古发掘显示,该遗址主要经历了两次聚落变化,一次是从战国晚期到西汉,另一次是东汉时期。自东汉以后,该遗址绝少有人居住,仅仅发现了零星的唐宋遗存。遗址上的汉代房址、窑址、水井及部分灰沟保存良好,结构清楚。出土器物丰富、种类多样。杨波介绍说,遗址上发掘出土的陶罐、陶瓮、斧型鼎带有明显的巴蜀文化印记。遗址上发现的瓮棺,则体现了典型的关中秦人的丧葬风俗,属于汉文化。其大量保存完好的干栏式建筑及基槽式建筑也分属巴蜀与汉文化。

 

  杨波介绍说,秦灭巴蜀之后,便开始了对蜀地的经营。为加强对蜀地控制,在修筑成都城的同时,另筑郫城。统治者派到蜀地来的既有军人,也有发配蜀地的罪犯以及六国民众。虽然是被迫移民,但他们也推动了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汉代,还有主动移民到成都平原的家族。临邛(今邛崃市)的卓王孙一族,便是秦汉之际从北方迁到蜀地的移民代表。这些移民不仅对蜀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正是蜀地巴蜀文化向汉文化的转型期。此次发掘的房屋建筑方式差异明显,反映了成都人的居住方式向汉文化变迁的过程,也为四川地区汉代居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可能居住的是贵族

 

  遗址上,一条由鹅卵石铺设而成的道路尤其显眼。这条宽约4米汉代的道路主干自东北延伸至西南,两侧分别有排水沟。杨波告诉记者,这应该是进出聚落的主要通道。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在路边发现了一枚直径五六厘米的青铜盖弓帽。杨波告诉记者,盖弓帽就是古代车上的零件,系装套在车盖弓骨的末端。“可以推测它的主人有一定身份,这片聚落很可能居住着显贵之人。”

 

  在此次出土的一个双耳陶罐残片上,出现了“X子乡”字样。杨波告诉记者,此前四川考古发现中,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乡一级聚落单位的实物材料是唐宋时期。放眼全国,这次的发现也十分罕见。“大约在秦汉时期,统治者就划分了乡亭里制。古代贵族封爵位有公侯伯子男,陶片上刻的‘子’字也可能是身份的象征。经过科学考古发掘且保存完好的汉代遗址在全国都很少,尤其是确切表明了乡一级基层聚落的更十分稀少。”杨波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还将进一步分析这片遗址的兴衰变化,以及它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本报记者 李雪艳

 

  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