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开启“人才+”模式 创新文物保护新途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开展“人才+”模式,促进人员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共享、设备互用,引导全疆文物保护工作者聚焦总目标,服务国家、自治区重大改革发展,提升文物保护展示功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实践中施展才干、发挥作用、锻炼成长。

  “人才+技术”,打开修复难题。新疆文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独特,享有“天然地下博物馆”美誉。随着公路、铁路、水利、能源等基建项目的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成果显著,各类出土文物逐年增加。大多数出土文物受光照、温湿度、粉尘等自然环境影响,不同程度出现新的病害。全疆各文博单位技术力量、设备配置差异较大,难以有效预防文物病害的发生。

  围绕全疆数万件亟待保护修复的馆藏文物,自治区文物局以修复技术相对成熟的纺织品为切入点,整合自治区考古所、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等单位业务骨干,邀请行业内著名修复专家为技术顾问,形成纺织品修复专业团队,巡回对全疆馆藏纺织品病害进行调查,编制保护修复方案,先期对新疆考古所出土小河腰衣、营盘服饰、尼雅织绣进行保护修复,已完成纺织品修复41件(组),建立修复档案38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至全疆各地州。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照顾、优先安排、优先落实,打通绿色通道,使历史文化瑰宝科学展示,满足公众需求,更好服务于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人才+项目”,打破发展瓶颈。围绕全疆文物保护修复发展需要,以高质高效实施科技保护项目为目标,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加快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实施,解决馆藏文物修复难题。吸引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保护项目,促进人才工作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鼓励文博单位建立以文物本体保护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先后建成纺织品、金属器、壁画、纸质文物和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等5家工作站,成功申报国家重点保护项目7项,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设备”,打通部门壁垒。文物作为特殊资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对文物保护科技理论仍显不足,对出土文物制作工艺、损坏程度、退化原因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导致文物载有潜在信息提取量偏低。由于检测技术落后,数据积累少,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形成国际上普遍以预防为主的保护模式。有时为全面获取分析检测数据,往往需辗转多个城市,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成本,没有达成很好的资源共享。先进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是现代科技保护的基础,自治区文物局统筹协调,通过全面调研全疆文博单位实验室建设状况,整合检测分析仪器,确定相对固定的设备操作、使用和维护人员,从经济和集约型角度出发,不再重复采购。同时,立足文物保护,以建设科技保护中心为目标,系统化、专业化构筑保护修复平台,辐射全疆,有助于科技保护基础知识普及,有助于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性能和日常维护,有助于提高设备使用率,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吸引更多优秀文物保护科技人才。

  “人才+信息”,打造专业团队。围绕人才工作实际需要,打造行业领军人物,实现深层次沟通互动,畅通交流渠道、推动信息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在新疆文化网站设立“人才工作”专栏,及时更新发布人才工作政策,对全疆优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地州名家典型事迹、特色亮点集中宣传报道,营造人才队伍建设浓厚氛围。推进重点保护项目实施,适时举办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推出一批“大国工匠”,增强修复人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