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发现古代东夏国“皇家粮仓”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2017年对吉林延边磨盘村山城遗址进行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古代东夏国的大型官仓遗址,并出土了粟、红小豆、小麦等多种粮食作物。专家认为,这是长白山地区金代农业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揭开800多年前东夏国的神秘面纱。

  专家介绍,东夏国是金朝女真人蒲鲜万奴在东北东部创建的地方割据政权,建于公元1215年,灭于公元1233年。经过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建筑址等遗迹证明,位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的磨盘村山城是东夏国的南京城所在地。

  磨盘村山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延边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强告诉记者,2017年发现的官仓遗址磨盘村山城中部东夏国建筑群北侧,由五排础石构成,东西长21.25米,南北宽7.5米,四周环绕排水沟,遗址上散落大量陶质建筑瓦件。这种特殊的建筑格局,鲜见于以往我国已发掘的金代遗存中,是东夏国独有建筑形式。

  考古人员在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已经炭化的粮食作物,遍布建筑基址,厚度在20厘米左右,中部尤为集中,厚35厘米。炭化粮食作物数量大,纯净度高,肉眼即可清晰辨识种子颗粒。在该建筑址外侧西北角尚有一处圆形炭化粮食堆积,直径4米,现存厚达40厘米,此处作物颗粒较大,与建筑基址内粮食种属有别。

  考古人员对遗址内外出土的炭化粮食进行了浮选、鉴定,确认建筑址内出土的粮食以粟为主而且较纯净,建筑基址外侧西北角出土的粮食以红小豆为主,另有少量的黍、小麦、荞麦。考古人员推定,当年蒙古族军队攻破东夏国南京城将粮仓付之一炬,房屋倒塌掩埋了未燃尽的粮食并炭化,才使得如此大量粮食得以留存地下8个多世纪。

  李强介绍,考古队近年来在磨盘村山城遗址内还发现了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如铁斧、铁镐、铁镰、石磨盘等,连同此次发现的“皇家粮仓”,可以充分说明东夏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相当成熟,同时也证明遗址周边的布尔哈通河谷、海兰江畔早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农耕之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冯恩学认为,磨盘村山城大型官仓遗址,是我国东部边疆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状况完整、建筑结构明晰、同一地点出土粮食数量最大、种属最多的一处重要遗存。出土的多个粮食属种对了解当地居民的膳食结构、农业发展、经济形态的变化,深入研究金代东北图们江流域的气候状况、生态环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