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博,感受英式视角下的“浓缩世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用100件文物如何构架起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

  3月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一场跨越地域、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正等待着中国观众前来探寻究竟。

  “以物述史”并不新鲜,但大英博物馆从其馆藏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东非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等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世界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其用意、诚意与创意已被业界广为赞赏。“此展并非只是回顾历史,而是肩负着通过解读过去而创造未来的使命。”英方相关策展人如是说。

  英式视角下的“一物一世界”

  “一件微小的石质印章使得一个消失的文明重见天日,非洲海岸上被随意丢弃的陶瓷碎片可以展现早期商人横穿印度洋的惊人航程。所有的文物聚集在一起,共同讲述了一部涵盖各大洲、纵横百万年的全球故事。”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说。

  展览从人类文明的“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变革与适应”“邂逅与连结”等8个单元来细述人类文明精华,徐徐展开这部英式视角的“世界简史”。

  进入展厅,序言部分仅有的一件展品引人注目——一套属于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人们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其全部材料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它试图向观众表达,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说。

  从大航海时期西方“日不落帝国”的环球航行纪念章到古中国春秋战国青铜镈、东南亚的青铜爪哇皮影戏偶,从“大洪水”记录板到米诺斯礼拜者,从印度文明印章到阿富汗战争挂毯……以文物而非文字的方式叙述历史,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展览中,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观众张晓旭说,“它的内涵又不止于该文物出土的地方,让我联想起佛家的‘一花一世界’,每一件文物都有深层次的全球性,讲述着超越本土的世界联系。”

  从“仿冒足球衣”到“101组展品”

  展览中,唐三彩文官俑、中国元代青花瓷等9件出土于中国的展品更由英方精挑细选,并极具代表性。同时,国博的一组藏品“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与签字笔”作为第101组展品参展。“它显示了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努力,及始终对世界敞开中国大门,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做出贡献的意愿。”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介绍,作为全球巡展,该展每到一地,都会邀请当地博物馆精选一件自己馆藏的文物作为第101组展品,与大英馆的100件展品一同参展。

  而众多文物中,一件名为“仿冒足球衣”的展品令现场观众颇为好奇,也体现了英方策展人办展的新奇巧思。展览中的这件2010年主场球衣来自切尔西足球俱乐部,它是一家俄国人所有的伦敦俱乐部,却由韩国三星集团赞助,球衣上印的是迪迪埃·德罗巴的名字,而德罗巴则是一名在法国长大的科特迪瓦球员。然而,这件球衣却是仿冒的,它在印度尼西亚生产、在秘鲁售卖。“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足球能够创造出人意料的国际关系。”贝琳达·克里勒说,“这件球衣连接了这个地球上几乎所有大陆,表明遍及世界的足球运动已成为当今真正的全球现象。”

  据了解,该展缘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合作项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当时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之后大英博物馆又与企鹅出版公司出版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在此书基础上,大英博物馆推出了同名的展览项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巡展。目前,这一展览已在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多家博物馆展出。中国大陆是“大英展”世界巡回展览的重要一站。除了今年3月至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外,6月至9月该展览将移师上海博物馆。

  文明的差异提供互相借鉴的契机

  “与观众们熟知的世界史叙事模式不同,此展并非旨在展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或者文明自身的独特性,而是通过两条线索突出其共性以及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事实。”中方策展人、国博副研究馆员闫志解释,“其一,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共享,造就人类文明本身,自古以来这种交流与融合就从未中断,并不断塑造着文明的轨迹;其二,尽管不同文明拥有风格各异的面貌,但其共同关心、尝试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因此文明的差异并不是产生分歧的理由,而是可供互相借鉴的契机。”

  据悉,此次展览是两馆继2013年“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之后的又一次牵手合作。“这是两大世界级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的新里程碑,同样也是近年来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吕章申说。

  近年来,中英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深化合作的关系也日益深化。2012年,中英启动了中国与西欧国家第一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自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开始,两国成功合作举办了中英文化交流年,中英文化关系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英两大世界级博物馆的牵手,展览以崭新的立意,使观众可以领略文物所揭示的世界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不同文明对话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感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补这一事实,将为实现全球的和谐与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吕章申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