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启动古籍脱酸研究项目 保护10余万种民国文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州大典》二期待编纂超过10余万种民国文献将会得到有效保护。3月2日,为解决古籍文献纸张严重破损的问题,由广州市政府委托的《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在中山大学启动并展开全面研究工作。

 

  为及时抢救和保护现有的广州珍贵历史文献资源,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于2005年组织开展《广州大典》编纂出版工作。经过10余年的发展,《广州大典》第一期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已收录4064种文献,编成520册书本,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广州历史文化史料著作的集成。

 

  目前,正在进行编纂的《广州大典》二期,将对1912前后至1949年前后时期广州文献、民国前海外广州文献的编纂进行研究。据了解,需要编纂的民国时期图书约12.4万种、期刊25000多种、报纸约8000多种。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介绍,广州地处亚热带,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直接加剧民国时期文献的酸化,纸张变脆、颜色发黄,严重的无法翻动,甚至碎成纸屑,难以保存。

 

  据介绍,《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牵头研究单位为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协同研究单位为复旦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将完全有望实现脱酸成本低于外国同类技术水平、脱酸效果大于国际标准等项目预定的目标。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在去年6月举行的“民国文献保护和整理研究”学术报告会上表示,广州的民国文献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纸张脱酸及加固技术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他表示,完成民国文献编纂工作,或要再用10年时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