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部呈现故宫“文物医生”日常工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挑起了很多人对这一神秘职业的兴趣和向往。3月1日,全国高校首家“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

 

  该学院在现有“油画保护与修复”“陶瓷保护与修复”“纸本保护与修复”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未来还将适时设立金属(青铜器)、古家具、古建筑、壁画和纺织品修复等新的专业方向。

 

  文物修复是一门“上手攒经验”的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除了数年的理论知识积累,还要有大量的实践认识。数据显示,我国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8座。全国3000万件(套)馆藏文物,半数以上需要修复,而每次出土的文物,80%左右存在缺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保护与修复人才的稀缺。目前,全国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1万人,即便全员上岗,按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也至少需要150年。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文物修复行业目前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队伍素养和业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亟待提升、改善。

 

  据了解,为满足国家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的发展需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2008年起在美术学院开办了油画修复、陶瓷修复和纸本修复三个相关专业,每个专业每届招收15人左右,截至目前已招收了9届学生,毕业人数为152人,其中27%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文博行业就业,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去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继续深造。

 

  去年4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陶瓷修复专业的12名学生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展为期18天的文物修复课程,而他们的“实习作品”就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的出水瓷器。“南海I号”整船文物需要修复的大概有6万件,而每件文物的修复周期平均为三个月至一年。此次研究性修复,既加强了学生对国家文物保护政策的深入认知,又强化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据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全新成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今年将面向全国招收45名本科新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