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立专门学院培养“科班”文物修复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旨在培养“科班出身”文物修复师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3月1日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揭牌成立。

 

  2016年最火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纪东歌、李筱楼等技艺精湛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为大众所知。他们平实的慢生活状态打动了无数年轻人。

 

  一堆碎瓷片、一件千疮百孔的古书画,经过名手的修复、装裱,得以重现古风神韵,这是文物修复的神奇,也是修复师的日常工作。

 

  “文物修护与保护分不开,既是技术,更是艺术”,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第一人蒋道银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无论是古陶瓷修复,还是油画修复、古书画修复等,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能传授技艺的老师太少,传统的师徒制也限制了培养人才的数量。

 

  数据显示,中国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全国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修复。

 

  而目前中国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1万人,即便全员上岗,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至少需要150年,且行业内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队伍素养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现象。

 

  2016年4月,蒋道银带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陶瓷修复方向的12名实习生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开为期18天的文物修复课程,学生们对“南海一号”出水古陶瓷进行病害描述、提出修复方案、实体修复、撰写修复报告。

 

  蒋道银说,业内公认陶瓷修复是文物修复界首推难度最大、品质要求最高的一门技艺,关键在于上手实践,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又有一批学生将前往广东海丝馆,继续参与“南海一号”出水瓷器研究性修复合作项目。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物修复职业教育无序化由来已久,学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此番成立中国内地高校首个本科层次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是在该校原有的陶瓷、油画和纸本保护与修复专业基础上设立的,2017年计划招收45名新生,未来,学院还将设立金属(青铜器)、古家具、古建筑、壁画和纺织品修复等新专业方向。

 

  有“油画保健医生”之称的司徒勇,执教文物修复学院的油画修复专业。在他看来,油画修复更多地依赖科学的“体检”,特别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很难把握修复的“度”,“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回忆称,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时,全国文物修复师不过百人,如今年轻人愿意学的多了,又有专门的学院来培养专业文保和修复师,应该走一条国际化、学科化、应用化的道路,将来毕业的学生不仅能通晓历史,懂得辨别文物真伪,更能动手修复文物,让更多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见于世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