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足香薰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千古流传的《望庐山瀑布》,描述的是大自然的雄奇瑰丽,而我收藏的香炉却是一件文房雅物。
这是一件民国时期的三足香薰炉(见图),长12.1厘米,宽9.7厘米,高10.6厘米,与常见的金属或陶瓷香炉不同,这只香炉是用竹根精心雕刻而成,它的炉盖为镂空雕叶纹,一只瑞兽趴于盖顶,双目炯炯,体态丰臃,尽显祥和;香炉的两耳被巧妙地雕作兽头状,与炉盖的瑞兽及足部的三只兽头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纵观炉身外表,则布满凹凸有致的浮雕,枝莲缠绕,古朴典雅;就连香炉口也点缀以细密均匀的凸弦纹,无处不见其精美的雕工,令人惊叹不已。整件香炉包浆熟实,深褐色的外表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宛若金属。
这件香炉得来实属偶然。去年单位组织去绩溪旅游,徜徉于龙川古镇,我在一堆古玩中发现了古色古香的它。店主看我凝视良久,说,这是民国年代的,喜欢就拿去吧。我随口答道:“这么重的东西,拿着也不方便啊。”对方莞尔一笑,让我拿起来试试分量。满以为是青铜香炉的我,提起来大为惊诧,揭开炉盖,竹节致密的纹路呈现眼前,终于明白它是一件精美的竹根雕刻作品。
香炉,不仅被习惯认为是用作敬佛或祭祖的礼器,也是历代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明代画作《千秋绝艳》就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香瓶和一只小香炉。只见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即将放入香炉之中。原来,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而非如今常见的“线香”。不难想象,在旧时代的官宦人家,夜晚烛台高挑,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侍女站立一旁,不时朝香气氤氲的香炉中添香,那是何等美妙的“红袖添香夜读书”之意境啊!
“红袖添香”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其方式也非常独特。实际上,这种“焚香”,并非把香丸、香饼等直接加以焚烧,而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须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焚香方式颇为复杂: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
漫漫冬夜,置香丸于炉,浸淫在香炉赋予人们的生命灵性之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此时翻开案头的书本,虽无“红袖”在旁,却能品味淡墨书香,不也是人生乐事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