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青花花卉洞石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罐高12.5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7.1厘米。釉底,圈足,口部涂一圈酱褐色釉。器身白釉泛黄,青花色黑,画面宛如一幅楚楚动人的水墨画。

 

  白釉泛黄和青花发黑现象,在明洪武时多见,然而,明中期和晚期也不时出现,所以,除了“因战乱烧造质量下降”原因外,不能排除还有人为的因素。因为,从实际的色泽效果来看,白釉虽色呈奶黄,却清澈透亮,更加悦目;青花尽管转换成釉下黑色花纹,则色调幽黑,愈加深沉;加上晕染得法,更接近于国画的表现艺术,并因泛有釉光而愈发妙不可言。

 

  继而想到哥窑,想到汝窑、官窑,那釉面上的纹片原本是缺陷,却被奉为大美。难道白釉如奶黄、青花泛黑,就一定是毛病?这种理论,并不能代表古代人的审美观念。

 

  其实,美与不美,自古以来就因人因时而异。一如康熙豇豆红、反郎窑,岂可笼而统之“质量下降”,是废品。再说,战乱致质量下降之说未必合乎客观。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创建御窑厂,即证明景德镇当时非常太平,同时亦证明洪武皇帝对瓷器有浓厚兴趣。那么,对烧造釉里红关注的洪武朝,为什么就不可利用“窑内还原气氛不足,青花发黑”的技术,创烧釉里黑品种呢?再回顾一下中国陶瓷史,有几多宋影青和元青花,因为战乱致釉泛黄或青花发黑?为何偏偏洪武的御窑厂就烧黑了、质量下降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