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神秘的商周青铜鬲鼎
资料图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制造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鼎类作为古代金属铸器中使用时间最长,造型变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种容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最初是人们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食器,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器。夏商周时,鼎成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据史料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青铜鼎的作用在商周奴隶制社会最为明显,春秋后衰落,逐渐失去了其作用。
商末周初兽面纹铜鼎(图1),通高20.4厘米,口径16.5厘米,立耳、方唇、斜壁微鼓、分裆较低、下承三个细长柱足。器耳和柱足呈五点配列,柱足里侧残存范缝等铸造痕迹。器腹饰以细腻的云雷纹为地纹,上起浅浮雕的三组兽面纹,兽面纹两侧饰直身倒置的夔龙纹。该鬲鼎上的兽面纹,其角似牛角外卷,回环曲折,眉下两目突出,其凌厉、肃穆,使人不敢长久与之对视,两侧有尖爪,露出狰狞之态。此纹饰屈曲婉转,神秘而威严,与整体造型浑然一体,彰显着器主人的身份尊贵和神圣不可侵犯,亦将兽面纹的神秘、肃穆发挥得淋漓尽致。
商末周初兽面纹铜鼎(图2),通高22厘米,口径17.3厘米。此件鬲鼎为立耳、方唇、鼓腹、分裆甚浅、下承三个细长柱足。器耳和柱足亦呈五点配列,柱足里侧铸造痕迹明显。器腹装饰以细腻的云雷纹为地纹,上起浅浮雕的三组兽面纹,兽面纹两侧饰直身倒置的夔龙纹,兽面纹眼部突出,形象狰狞,充满神秘气息。此件兽面纹鬲鼎形制典雅且纹饰精美,是商周铜器中颇具代表性的珍品。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方面都达到高度成熟的地步,此鼎厚重的造型、神秘的纹饰共同形成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神圣、庄严、富于精神上威慑力量的感情色彩。口沿外折成方唇,给人的印象是它的腹壁也和唇部同样厚。其三足基本上是上下等粗的圆柱体,非常有力地支撑鼎底的三角,给人以神圣不可动摇的印象。鼎体的稳定厚重感觉与作为奴隶主权势象征的制作目的达到了统一,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两耳三足五点式布局为古代匠师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找到的最理想的对称、平衡的造型样式,提高、发展了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美的认识。
此鼎给人的精神震撼,还在于它的纹饰装饰所形成的威慑作用,与三足对应的鼎腹部各饰一充满庄严凝重色彩的兽面纹以回型、云雷纹纹衬地,形成主纹与地纹的对比,主纹之上再饰以其他纹饰,如兽面的弯角、眼睛等。每两个兽面纹之间饰以两条夔龙纹组成的简化兽面纹。兽面纹无论从正面、侧面、上方、下方任何一个角度观赏,都会为其神异纹饰所形成的诡怪氛围而感到精神上无名的压迫感,特别是对称式的布局更给人视觉上一种肃穆威严的气氛,因为它要承担起作为统治者政权、神权的象征。其审美表现为阳刚之美,具有隆盛、威武、雄峙的特点。
鬲鼎是一种在造型上融入鬲的特点的一种青铜鼎,被习称为鬲鼎。这类铜鼎相对于圆鼎和方鼎数量很少,且只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因而十分珍贵。此鼎灿烂的青铜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在人类工艺史上放射出绚丽的异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