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男子20年收藏300台老相机 想建博物馆传承历史
美国出的第一台新闻相机,法国皇家用的家庭相机,“纳粹鹰爪”标志的莱卡相机……这些电影大片中才能看到的相机,林江雄都有。他20年收藏了300多台老相机,却偏偏不会摄影。
47岁的林江雄,是惠安螺阳锦丰村人。曾有人要用两栋别墅、450万元现金来换他的相机,被他拒绝了。他收藏的相机,从1859年伦敦出的滑动火棉相机,到上世纪70年代的国产双眼海鸥相机,几乎囊括了相机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
听了一段历史 花3万多买下20多台老相机
林江雄自幼喜欢涂涂写写,画得一手漂亮的山水画。要不是1977年那个午后,林江雄不会想到自己会喜欢上木头相机那样的老古董。
那天,初到大理做生意的林江雄,无意中走进一家古董店。“咔嚓咔嚓”,林江雄被一台雕刻着“纳粹鹰爪”标志的莱卡相机声音吸引了。老板跟他讲起这台军用相机和二战历史,他听得入迷,当即花了3万多元,买下店里收藏的20多台老相机。
回家后,林江雄查了每台相机的历史背景。他认为,相机作为记录生活、历史的工具,在镌刻历史的同时,也是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的缩影,“每一台老相机都镌刻着一段历史,装着一个时代”。不会摄影的他,因此迷上了老相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单镜头反光相机、双镜头相机、三镜头相机,甚至还有四个镜头的相机……20年来,林江雄通过网络、古玩店、藏家等多个渠道,收藏了300多台不同款式的老相机。曾有朋友想用两栋别墅、450万元现金来跟他换这些相机,被他拒绝了。
收了20年“破烂” 他想建博物馆传承历史
爱旅游的林江雄,每到一个地方,首先找的就是当地的古玩店。最难忘的一次,是2008年在北京玻璃厂古玩街淘到了一台莱卡纪念版相机。他当时一眼就相中那台相机,但老板开价要1.8万元,而且说是“镇店之宝”,有点不想卖。林江雄往返5次,软磨硬泡,最后老板才忍痛割爱,把相机卖给他。
还有一次,为了买到19世纪80年代一款曾被英国皇家广泛使用的相机,林江雄花了十几万元。
林江雄最得意的藏品,莫过于间谍相机。“这是极少数人才会拥有的相机,用于窃取机密。”林江雄拿起一个打火机样式的小型相机,介绍它的来历。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间谍活动频繁,要获得机密情报,拥有一台体积小巧、隐蔽性好的相机十分重要。
最初收藏老相机,家人批评他是在“收破烂”,如今大家都很支持。女儿最近正在帮他整理每一台相机的详细资料。“我想建个博物馆,专门展示这些老相机。”林江雄说,以后要把生意交给孩子,自己回家建个博物馆,让年轻人通过这些艺术品了解、传承历史。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