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工作要“接地气”——访文物鉴定专家贾建威
贾建威,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出生于1964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历代陶瓷、青铜器及玉器研究鉴定。2006年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个人(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个人)。曾主持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甘肃彩陶》的内容设计、编撰和《古丝绸之路的文明》、《甘肃彩陶》展的布展等工作。2007年获得第七届“全国十大文物精品陈列”奖。1995年至2015年,多次参加了全省博物馆一、二、三级馆藏文物的鉴定、确认,为建立数据库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奠定了基础。曾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的《全国县级博物馆提升规范》课题调研、规范编制,负责了展示提升规范的编制。系《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副主编,曾参与《甘肃文物精华》的编撰,任执行编辑,并负责瓷器部分的编撰;负责编写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彩陶》展览图录;《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副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重大子课题《西夏文物·甘肃编》副主编。
初见贾建威是在他的办公室,工作异常繁忙的他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和很多学术型专家一样,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但说到自己专业领域时,立刻显得览闻辩见。博物馆学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专业选择,也是一种“家传”。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便有了经常接触文物的机会。“我从小在甘肃省博物馆大院长大,那时候就喜欢看各种展览,尤其喜欢看自然和动植物标本、人类从猿到人演变的展览,长大一些,就对各类人文历史文物展更加感兴趣,多年来的耳濡目染,让我对文物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发自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眼中,这些陶陶罐罐、金石玉器,或“蓬头垢面”,或“光彩熠熠”,都充满着与身俱来的灵气。
正是出于对文物骨子里的热爱,贾建威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文博系学习。谈起自己的学生生涯,贾建威不无自豪地说,在当年文博系的课堂上,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学者,授课的马承源、汪庆正、张浦生、费钦生等学者在学术界的威望很高。当时负责给他们教授中国青铜器的马承源先生,时任上海市博物馆的馆长,年逾花甲本该退休在家安享天伦,却依旧活跃在教学一线,亲自给同学讲解青铜器,令人十分钦佩。
进入复旦之前,贾建威曾在甘肃省博物馆工作六年,有过实践工作的经历,他对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明确。上学期间,他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当地博物馆里学习,丝毫不敢浪费一点时间。他回忆说:“没离开兰州之前的我只是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知识面也相对偏窄,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上海地区广阔的文保视野,复旦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老师们悉心教授的理论基础,还有同学之间的交流切磋,让我的大学时光充实且获益良多,并打下了坚实的文博知识基础。”从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在面临多重“优越”的选择之下,贾建威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开始了数十年的博物馆人生。
贾建威的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彩陶的演变、纹饰特征及鉴定等。他说,我认为做展览就要研究当地的文化,一个博物馆并不是所谓的”大杂烩“,把什么都摆出来,而是要做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东西。彩陶是我省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无论从出土的时间、数量、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从彩陶的图案和纹饰的演变,可以看出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在甘肃出土的彩陶纹饰中,出现了很多鱼纹图形(甚至还有国家保护动物娃娃鱼的形象)、湖泊、漩涡和水波等图案的陶罐,从这些图案不难看出当时甘肃的水资源极为丰富,并不像现在这么干旱,且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类型是采集渔猎型。不管是直接的反应还是间接,这些图案都从不同侧面反应了古人们的所见所闻及生产生活类型,看着这些极具智慧的图案,仿佛就像古人智慧的一瞥被永远记录了下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文物在不懂行的人眼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文物背后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是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及美学等,这也是文物吸引我的一大特点。”贾建威说:“就像传承有序的彩陶发展史,其实也代表着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很难做深入研究。”
回顾数十年的研究,他感慨地说:“做文物做了这么多年,越深入挖掘就越被吸引,有时我会久久凝望一件文物,仿佛通过这件文物可以时光倒流,让我揣摩这件文物在几百甚至数千年中都经历了什么,文物不仅仅是摆在橱窗中的器物,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背景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就像几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文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作为文物专家,贾建威最常被人问及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别文物的真伪。“我认为首先不要把文物想的那么复杂,从自己喜欢的文物开始入手,先做简单了解,并且一定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辨认文物真伪最忌讳的就是照本宣科,拿本书看着像就想当然地觉得是真品。”他如庖丁解牛般地讲解着里面的“门道”。“在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对文物有一个基本的鉴定呢?这就需要做一个‘灌耳音’的工作,就像高考做真题一样,做的多了,假的自然能分辨出来,反过来说,个别奇形怪状的东西绝大多数是臆造的。另外,各个时期不同的文物都有其鲜明的历史特征,这也是辨认文物真伪的好方法。比如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唐代人穿的衣服都是很宽松华丽,而实际情况是初唐时期由于受少数民族胡服骑射的影响,当时人们都穿的是便于行动的窄衣窄袖,然而在盛唐之后,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又恢复为宽松的款式。从细节上讲,就连女人画的眉毛都不同,盛唐时期流行的眉毛是细长的,而后期就变为粗短。如果说唐代离我们太远,只能抽象想象的话,那就从我们亲身经历的时代来看,每隔三五年,我们所用物品的细节都会有所变化,比如手机,从一开始的‘大哥大’到小巧精致,从直板到翻盖再到触屏,如果后人把手机作为文物,那么就能从手机的形态看出我们时代的变化。”
贾建威说,随着这些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后慢慢注重精神的追求,很多人开始关注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古玩文物,所以这些年的文物收藏热蔚然成风。“盛世藏古董”,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时期出现一些时代共同特征。虽然收藏文物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个别从事古董行业的人为了利益,营造产生了相应的非法产业链。这是不容忽视的现象。他不无愤慨又无奈地说:“有些人,甚至本身也是文物专业出身的人被利益驱使参与其中,长此以往,让大众听到专家这个词都产生了调侃心理,作为我们文博工作者,虽然心里很生气,也很着急,但是我们不是执法部门,只能起到引导和配合执法部门工作的作用,这方面我们是很被动的。所以我想强调,作为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文物工作我觉得要简单化,这样方便文物与文化的普及,而博物馆就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有自己的研究高度,也要让普通的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贾建威认为,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的讲解员也要“接地气”,面对受众尽量不要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如果一味的曲高和寡,就会“高处不胜寒”,把文物工作做的高深莫测,而大众却一无所知,这样文物工作的意义又何在呢?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想要学习知识、增加阅历、鉴赏文物等,最好的去处就是博物馆,我由衷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省博参观,越是了解,就越能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