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重启申遗之路 更好保护古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澧阳平原位于洞庭湖西北岸的澧水中下游地区,地处武陵山脉的东北边缘,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近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考古学家来到此地,探寻大地深处那些未知的远古秘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级文物工作者在澧阳平原发现史前遗址500多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有13处。其中保存完好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令人瞩目,它曾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址,遗址区内有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1997年,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已将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纳入工作范围,但因各种因素迟迟未能成功。

 

  现在,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遗址群再度得到各方的关注与支持,其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高涨。

 

  遗址状态保存完好

 

  以城头山为代表的这批古城遗址,考古学文化编年及谱系结构清楚,自成序列,这在全国范围内罕见,是世界学术界密切关注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区域。

 

  城头山古城遗址距离澧县县城10公里。如今,走在其中,仍能发现这个总面积达18.7公顷的古老遗址呈现出的先民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等区域。

 

  在1979年的文物普查中,城头山遗址被发现。1991年,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来此考古挖掘。此后,经过不断的考证,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城头山古城遗址具有6000年历史,为中国年代最早、且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古城遗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曾根据单位面积内墓葬的数量、建筑物的大小、生活垃圾测算,当时城里“可能有3000到5000人”。

 

  在这里,专家还发现了一个规整的小土埂,两侧有平整的灰色软泥,在泥土中找到了不少稻叶、茎、须、稻粒等,因被城墙压着,稻田及稻叶、稻粒才被保存下来。这是世界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水稻田,距今大约有6500年。

 

  2014年,在城头山不远处的彭头山遗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100多粒炭化稻米,经考证距今约9000年。

 

  如今,来自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多位考古专家来到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考古发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日合作环境考古、中美合作新旧石器过渡和稻作农业起源等课题研究项目都在此开展。

 

  澧阳平原行政区域包括澧县大部分和临澧县的一部分,津市市、安乡县和石门县的少部分地区。“澧阳平原具有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存在显示了澧阳平原史前文化演变的连续,遗存形态的多样,这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省政协委员、澧县副县长杨莉说。

 

  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2010年,“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大型概念性模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快城头山的开发建设也紧跟而上。

 

  一年后,时任澧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勇,被任命为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担起了开发建设城头山古城遗址的任务。

 

  很快,刘勇带领一班人拿出了城头山保护与开发的蓝图,将其定位为“中华城祖·世界稻源”。2011年4月至6月,3个月时间里,刘勇往返长沙21次。“当时澧县到长沙还没有全程高速,我们凌晨4点从澧县出发,8点前赶到省政府或者其他省直职能部门汇报沟通情况,直到天黑才从长沙返回。”刘勇说。

 

  经各方努力,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项目从启动到获批仅用了8个月时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2011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项目,成为湖南省重点文化保护工程。省发改委正式立项建设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6.5亿元。2016年6月,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2016年底,澧县县委书记邹如龙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沟通了挖掘城头山“世界稻作之源”内涵的设想,袁隆平决定在城头山建立一个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

 

  此外,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澧县陆续启动彭头山、八十垱等遗址保护利用工程。

 

  合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6年3月,常德市委书记王群提出“启动城头山申遗工作,并成立申遗领导班子”,澧县县委、县政府将申遗工作纳入县“十三五”重大规划项目并开展前期工作。

 

  在郭伟民看来,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已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 的良好条件。对照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凡被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须至少符合其中一项标准,并同时符合真实性标准。而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符合其中的3条。

 

  “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为延续至今的稻米民族和稻作农业文明发生与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见证,是史前环濠聚落向城池建筑发展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史前社会发展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城壕体系奠定了东方城池的文明传统。”杨莉说。

 

  2017年省两会期间,杨莉提交了一份《关于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的提案,建议省政府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并由省文物局牵头联合组织申遗办公机构,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选派领导和专家指导市、县开展相关工作,确定目标时间表;澧县县委、县政府则全力以赴,倾力服从,为圆满完成申遗任务齐心协力,不遗余力。

 

  “希望上级业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加大文物保护利用、监测和管理力度。”杨莉说,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须由省政府正式致函国家文物局申请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同时,加大宣传推动,营造全省参与申遗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