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法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医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间: 2006

 

  类别: 传统医药

 

  地区: 中央

 

  编号: Ⅸ-2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诊断疾病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实物,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

 

  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黄帝内经》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对诸多诊法作了具体描述,并阐述其综合运用的原则,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诊”基础。西晋王叔和撰集《脉经》,承前启后,确立中医脉诊的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完善着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诊法著作有近百种。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身体有关部位及其分泌和排泄物等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舌、望神、望色、望五官、望形态、望络脉等。其中望舌即舌诊,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变化,以判定病情、推测预后,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病人声音、嗅其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听声音指通过声音了解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变化;嗅气味则是凭嗅觉嗅病人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等异常气味。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人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询问,是全面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的触觉,对病人寸口脉及体表特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体验,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切寸口脉和按诊两部分。寸口是人体脏腑气血交会之处,独取寸口的方法,在汉代成书的《八十一难经》中就已经形成。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其潜在的科技与人文文化内涵,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中医诊法的应用日渐萎缩。

 

  相关传承人:

 

  朱鼎成   张舜华   葛凤麟   王兴治   王培章   李济仁   周仲瑛   邓铁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