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医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间: 2006

 

  类别: 传统医药

 

  地区: 中央

 

  编号: Ⅸ-1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种医学知识。中医生命与疾病的知识起源于传说中的远古黄帝、岐伯时代,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体系的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

 

  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生命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变化。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并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脏象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现象,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有联络全身的作用。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病因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学说,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劳倦等。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辨证论治是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诊察疾病,将诊察结果加以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确立治疗的原则。治则治法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治疗规律,主要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物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系统知识。

 

  对疾病、证候的认识,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消长的表现。《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疾病观。《伤寒杂病论》等早期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对疾病的认识,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67门1720种病证。

 

  中医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构成中医学知识的核心,对中医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及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发挥指导作用。但是,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能够理解和传承这一知识的人日渐减少,面临保存与发展的困境,亟待得到尊重保护和发展。

 

  相关传承人:

 

  陈可冀   吴咸中   曹洪欣   颜德馨   王绵之   路志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