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遗产要多份礼敬之心
近日,对于小学阶段实验教材一年级课程中加入《弟子规》一事,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有人质疑书中教人遇事忍让,包含了一些封建糟粕思想,认为“《弟子规》非行为规范,而是反智的人际关系”。
《弟子规》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教年轻人学会孝悌、做人端庄、讲信用,并且热爱他人,亲近仁义,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反智”的。
《弟子规》里面的有些条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实情来理解。比如“亲有疾,药先尝”,我国的中医基本使用汤药,“先尝”的目的在于试试汤药的温度合适否,会不会烫嘴,并非真的是“老子有病儿子吃药”。“人有短,切莫揭”并不是包庇别人,而是体现了古人“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的杰出智慧。还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生动地介绍了古人的丧礼。他们在父母亲人逝世后,就在坟墓旁搭建祭棚,不吃酒肉来表达哀思,而且一守就是三年。我们尽管不必拘泥于古礼,但古人这种赤城的孝心还是值得致以一份真诚的敬意的,这种精神值得继承,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真正做到“事死者,如事生”。
要判断《弟子规》的好坏,还要看它的客观效果。法国著名教育家雅克?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提出,要认识到秩序、意义和“共同之善”的绝对价值。“孝悌”就是中华民族的秩序、意义和“共同之善”的重要体现。他说:“社会生活使个体服从‘共同之善’,但其目的又总是要把这种‘共同之善’回归到个体身上,并使他们能够享受那种发展和独立性。”
“教育是一门伦理艺术”,应该扬弃那种先放纵儿童作为野蛮人的那些本能、进而洁净自身的理论,让儿童在秩序和伦理中成长。教育“既要培养人的自由感,又要培养人的责任感;既要注重人的权利,又要注重人的义务;既要为普遍的利益去冒险和行使权威的勇气,又要培养对每一个体的人性的尊重”。“忠诚”“仁爱”“孝悌”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无论如何也是不能鄙弃的。
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和而不同”,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对于文化遗产和传统,一定要多一份“礼敬”之心,接近它,理解它,扬弃它,传承它。
(作者陈复兴,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6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