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桑耶寺:千年古寺焕发勃勃生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拉萨驱车出发,走河谷、穿隧道,就来到了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

 

  桑耶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享有“西藏寺院鼻祖”的美誉。由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寂护大师,于公元8世纪兴建。相传,莲花生大师在手心变化出寺庙的幻影,藏王惊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惊叫声)”,寺庙因此得名。

 

  “桑耶寺建筑符合佛教对宇宙的认知。”寺管会副主任达瓦告诉记者,主殿乌孜大殿为“须弥山”,围绕主殿的有代表“文殊”“弥勒”“菩提心”“马头明王”四大洲的佛殿,还有代表八小洲、太阳、月亮的建筑。

 

  在这座千年古寺内,一场规模浩大的修缮工程已历经数年。桑耶寺正在能工巧匠们的手下,重现昔日风采。

 

  记者从东大门进寺,沿着寺内台阶顺时针穿行。十四座佛殿、四色佛塔,将乌孜大殿拱卫于正中。黄金殿顶熠熠生辉,红白院墙交相辉映。古寺历尽沧桑却无凋敝气息,历史的厚重与新生的朝气完美相融。

 

  达瓦告诉记者,乌孜大殿内房梁和柱子已悉数更换,房顶和地基也进行了重新加固。“你能想象,加固房顶时,大殿内是诵经的僧人,他们头顶则有200多个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唱歌吗?”

 

  工人所做的工作叫“打阿嘎”。西藏有一种被称为“阿嘎”的特殊土壤,人们将其与泥土、水混合后铺在地面或屋顶,再用木棒等工具反复夯打,直至表面坚实、平整。这样加固之后,还要定期涂菜籽油保养。

 

  “修缮均采用传统的修筑方式和原料。”达瓦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寺院正东的佛殿“文殊洲”前,指着屋顶四周的红色矮墙说:“这些墙体修缮时全部以 白玛草 为原材料。将成捆的草扎紧堆在一起,涂上颜料,既轻便又美观、坚韧。”

 

  阿嘎土、白玛草是桑耶寺建造之初就在使用的原材料。打阿嘎需要大量人力,加固一平米就要一个工人干七天,白玛草有时甚至需要远赴别地收集。

 

  “这些都是值得的。”达瓦说,目前,桑耶寺已完成了对25个文物点的修缮,修旧如旧,“下一步将开展对壁画的修复工作。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我们会从内地聘请专家,保证这份文化瑰宝不在修复中遭到破坏。”

 

  “我在桑耶寺32年了。党和政府关心我们,佛事活动条件越来越好,僧人生活条件越来越有保障。”在“弥勒洲”佛殿前,记者遇到了去供酥油灯的住持洛桑克珠。他说,寺内文物得到了修缮,寺管会还争取了资金,“僧人有养老院、有医保社保,安心学佛无忧无虑。”

 

  1996年,桑耶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于2010年9月的此次修缮工程,总投资数千万元。“十三五”期间,国家支持西藏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总数将不低于20亿元,并将对77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