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平调落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间: 2006

 

  类别: 传统戏剧

 

  地区: 河北省

 

  编号: Ⅳ-52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怀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器外,另有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四大扇”。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红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三花脸、杂花脸等行当,合称“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风格淳正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平调有传统剧目两百多个,影响较大的有《三进帐》、《姚刚征南》、《董家岭》、《天河配》、《三上轿》、《桃花庵》、《朱彦荣吊孝》、《铡赵王》、《司马懿观山》、《敬德背鞭》、《扫洪州》、《奇男传》、《反冀州》、《审马荣》、《访姬昌》等。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其唱腔板式变化体,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早期伴奏乐器只有锣踏鼓,后陆续增添镲、钹、笛子、板胡、二胡、笙等。武安落子曲调优美,宽厚洪亮,乡土气息浓厚。其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武安落子脚色齐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严格,有些行当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载歌载舞,在叙事中抒情,幽默风趣,活泼自如。武安落子有传统剧目一百四十余出,代表性剧目有《借笛笛》、《吕蒙正赶斋》、《老少换妻》、《小过年》、《借当》、《蓝桥会》、《何文秀》、《王小赶脚》、《闹驴》、《跪花厅》、《闹书房》、《机房训子》、《大上吊》、《顶灯》、《安安送米》等。

 

  武安平调落子影响深远,与宁海平调、通化落子、上党落子、内黄落子等声腔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其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关传承人:

 

  陈淮山   杜银方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