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东方爱情:内敛含蓄的悲喜割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中的“沙弥守戒因缘”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相比当日内地城市大街小巷所弥漫的诸如“甜美”、“浪漫”等元素的节日氛围,在古老的敦煌壁画中,对爱情的诠释却有着东方式的内敛、含蓄,甚至有点悲情。

 

  敦煌研究院官方微信今年特意推出了《爱情两个字 好辛苦——敦煌壁画中与爱情相关的图像》。其中既有莫高窟北朝壁画中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题材,也有晚唐壁画中“树下弹筝”图等完美与幸福的爱情结局。

 

  如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沙弥守戒因缘”故事中,一少年沙弥受师父所派,前往一居士家中收取供养,开门迎接沙弥的少女见其长得眉清目秀,顿生爱慕之情。一见钟情的少女撇下羞涩,大胆地向小沙弥表白了爱慕之情。小沙弥惊愕之余,拒绝了少女的求爱,选择以死捍卫信仰——自杀于少女家中。

 

  佛是世间佛,情是世俗情,谁不会对这位少女的爱情给予同情理解呢?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认为,佛教在其教义中褒扬的并不是如此美好的爱情,可是既不能谴责沙弥对信仰的忠贞,也不能谴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沙弥的行为令人敬仰,但又怎能忍心谴责一个16岁少女的真情表白呢?

 

  与沙弥的自觉相比,难陀的出家更显得无奈。在莫高窟第254窟北魏“难陀出家因缘”故事中,难陀是释迦牟尼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成家后和妻子孙陀利恩爱有加,生活幸福美满,却为佛陀所逼,出家做了和尚,留下了翘首期盼的妻子独守空房。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杨秀清说,柳永的这首词仿佛专为此而作。画工惟在此突出难陀的不舍情,才能让人们体会孙陀利的留恋之意。

 

  如果说莫高窟北朝壁画中相关爱情的题材,结局都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话。那么,莫高窟第85窟晚唐壁画中的“树下弹筝”图,则向世人展示了爱情的完美与幸福。

 

  古代画家选取了“树下弹筝”这一特定情节,讲述了古印度波罗柰国太子善友与其弟恶友入大海之中求得摩尼宝珠后,被心术不正的弟弟刺瞎了双眼,流落利师跋国,为国王看管果园。后因“心心相印,心灵相通”,该国公主不顾国王坚决反对,最终与其相爱的美好故事。

 

  杨秀清表示,对于男欢女爱,佛教戒律更是明令禁止。但是,人世间有七情六欲,情爱两个字岂能是说断就可以断的?佛的前世今生,不也是经历了种种爱情的考验,每一次的经历,又何尝不是难以割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