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周口施工现场发现古墓 百余斤古钱摞成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勘探

 

  为配合郑合高铁建设项目施工,保护我国地下文化遗产不受建设性破坏,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受河南省文物考古院委托,于2016年10月对周口市淮阳县豆门乡张集文物点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勘探面积约19500平方米,发掘面积共1100平方米,发掘中首次发现带有陪葬坑的东汉墓葬。

 

  主人匆忙掩埋百余斤古钱

 

  在发现的遗迹中,年代初定为宋末元初的钱窖颇具趣味。钱窖为开口距地表0.9米,深度1.02米,呈南北向,不规则形,南北长0.98米,宽0.40米。钱币南北向整齐的码放在一起,东西向共8排。

 

  从整理的情况来看,钱币由西汉、东汉、唐、五代、宋钱构成。其中以宋钱为主,包括宋元通宝、咸平元宝、治平元宝、崇宁(通宝、重宝)等百余类。最早为西汉半两,最晚到北宋末年,出土钱币有千枚,重约100斤。大部分钱文都能识别,为研究我国的货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按照常理掩埋钱币会选择好地点,谨慎掩埋,以免被他人发现也便于自己日后再来寻找,而这次发现的古钱距地表并不深,但摆放整齐,没有散落。很有可能是古钱的主人匆忙慌乱中,简单掩埋存放。”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工作人员分析,此次发掘的钱窖的主人应为平民人家,相当于如今的工薪阶层。

 

  对爱情尤为忠贞的墓主人

 

  发掘的7座墓葬中,根据出土文物看为新莽至东汉早期的墓葬,墓葬规模较大,大部分被盗扰,出土的陶器全是实用器,内带有兽骨和动物肌骨,陪葬坑内出土有铅锡的车马饰件,这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较高。据了解,这样带陪葬坑的汉代墓葬在周口市属首次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次共发掘清理古墓葬7座,夫妻合葬墓2座,妻妾合葬墓一座。其中一座夫妻合葬墓和妻妾合葬墓带有陪葬坑,且陪葬坑位于男性墓旁边,体现了古代男尊女卑的一种思想。

 

  “这些墓葬中,有一个夫妻合葬墓最特别。”这座夫妻合葬墓总长达9米,宽5.22米,并伴有陪葬坑。出土了大量的铅锡车马饰件,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全是实用器可用来存储粮食,内带有动物骨骼。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该墓葬的墓主人社会地位最高,生活最富足,出行有车马,属于士大夫阶层。”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墓葬区别于其他墓葬,其他夫妻合葬墓里妾室也葬在一起,而这座墓葬却没有妾室合葬,“我们或许有很多猜测,但我更倾向于墓主人忠贞的爱情观。在古时虽说男子可以纳妾,但墓主人或许是有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念,对妻子专一的爱情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灶或为驻军所用

 

  在本次的发掘中,发现灶15个之多,且并无规律,保存不是太好,只有一号灶最为完整,其他的都有破坏,大部仅存灶室,由结构上来,分砖砌和土挖,砖砌与土挖相结合,形状上分长条形、圆形、方形。从出土物来看灶的时代应为宋元时期。

 

  “在这不大的区域内发现15个灶,难免叫人疑惑。遗址周围没有发现能认定为房屋存在的瓦砾层,灶应为临时筑造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个遗址应该是当时驻军形成。“该遗址南距沙颖河仅1.5公里,在宋元时期是个重要的地点,是有利于驻军的地点。”

 

  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周口晚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发掘的遗址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从汉至宋元,明清都有遗物出来,遗物众多包括道路、灰坑、墓葬、古井、灶、建筑构筑物等,文化层较厚达1.2米左右,其中发掘古钱窖1座,古墓葬7座,陪葬坑3座,灰坑19座,灶15座,出土各类文物达千余件。为我国考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资料。

 

  目前,考古发掘阶段已经结束,转入文物整理阶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