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集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曾经以“静静的,集邮”、“动态的,集邮”等为题撰写过几篇文章,叙说的是集邮的几种状态。在社会时兴“快节奏”的时下,人们常常说的一个时髦的词儿,叫作“慢生活”。这一个“慢”字,让我首先想到了集邮。

  集邮,作为一个基本形态是文雅的静态的集藏活动,其特征其实就是“慢”。集邮的一个“集”字虽是“动态”的,但其过程却是慢的。积攒邮票邮品,总是慢慢地由少而多,慢慢地由零散而齐全,慢慢地由随性而有目标。常常说到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就是一个慢慢的寻寻觅觅的过程。而“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个美好的结果,正是在慢慢推进的过程中酝酿和积累的终局。毛泽东所说的偶然之中有必然,说的就是看似“不费功夫”的偶然结果,实际上是蕴于“踏破铁鞋”的必然之中。在集邮过程中,犹若“十年磨一剑”式的“十年得一票”的生动事例,比比皆是。

  记得,我所心仪的和祈望已久的全新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之有齿、无齿以及小型张,我是经过了40余年,才慢慢收集齐全的。而1933年音乐专题的重头邮票奥地利“WIPA”邮票和小型张,至今已经有30年了,我才收集到了小小的一部分。即使自己有钱了,有些邮票邮品往往是“有价无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寻找到的。积攒和集藏是要付出“慢”功夫的。

  说到“慢”,集邮在集藏过程中需要“慢”,唯有“慢”,方可在日积月累中集出成果,集出规模。无论是单纯的积攒,或是编组邮集,集邮中的最重要一环,亦即搜聚邮票和邮品的过程,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

  尽管时代不同了,当下集邮也会有批量的购进和买进邮集的“速成”之举,但是回避不了的还有集邮之“慢”的另一个重要的境界,那就是集邮不仅仅是积攒和集藏,还要有赏析与研究,这就要费时费力地付出集邮当中必不可少的思考之“慢”。

  集邮而不思考,那就离开了集邮的真谛。真正的集邮必然要对于自己所收集到的邮之集藏进行慢慢的“消化”。这个“消化”,包括了对于邮票邮品上的信息和知识的解读、赏析和研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因为,面对邮票邮品要查阅资料,要解析细节,要判断质量,即从信息和邮识两个角度,去做一番非同小可的具有很高文化含量的研读。这个研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慢慢”对于集邮成果的撷取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快”不得,必然是一个需要付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慢”过程。

  说到“慢”,集邮中的集藏和思考,对于集邮者实际上又是一个享受。这个享受,也只有在“慢”中方可品到。如果把集邮当作耕耘,那么,在付出“慢”的集藏和研究这个“耕耘”过程中,就会获得令自己心旷神怡的成果。面对这些成果,本身就是一个享受。同时,那个漫长的集藏的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这就是集邮本身让我们获得的快乐和愉悦。

  这个享受虽出现在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要慢慢地“品味”;就像咀嚼橄榄咂摸酒肴一般,唯有“慢”了,才会体味出邮味浓郁来。这个“慢”的享受,正是“集邮快乐”和“快乐集邮”的根由。

  尽管时代的节奏快了,但集邮却不可以求“快”。集藏中积攒中,“快”了容易失误;赏析研究中,“快”了容易“不求甚解”。因此,集邮应当是静静的、慢慢的。可以说,集邮的全过程和大小成果皆应在怎一个“慢”字了得的状态中。

  古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别走得太快了,要等一等灵魂。他们认为,身子走得太快了,会把灵魂丢掉的。集邮的灵魂在于“甚解”,要“解”的就是集邮的真谛:文化。集邮,我们切不可走得太快了,把“灵魂”扔在身后。让我们不要急,不要快,慢慢地集邮吧!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