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展示阶段性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中共中央党校档案馆“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数字展展出的莫高窟328窟彩塑3D打印成果

 

  近日,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展亮相乌镇。本次展览作为向公众展示“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的阶段性成果,分为“文明瑰宝,对话历史”“融合创新,服务社会”两大部分,以实物、视频、交互系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美同赏”“时空之旅”“故事新说”“时尚生活”“熔古铸新”等主题,展示“互联网+文物文创产品”“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文物旅游”“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等内容,鲜活呈现了近年来互联网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

 

  科技与文博融合创新

 

  如果说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遗产为“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提供了资源基础,那么,不断涌现的互联网创新成果则为“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2016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启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中华文明”开始融入教育、旅游、文创、游戏动漫、素材创新等多个领域。今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申报吸引了392家企业参与,经多轮评审,共有69个项目入选2017年度示范项目库。在这69个入库示范项目中,既有基于基础建设的数字资源、数据平台类项目,也有面向公众服务的展示、传播、教育研学类项目,还有面向应用服务的交互、体验类项目。既有对文物资源的深度挖掘,也有成熟IP的融合创新,还有基于大数据、智慧化的技术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示范项目带动行业在科技与文博方面的融合创新。例如‘博物馆+互联网’综艺、历史文化节目《未解之谜》、百变马丁之中华文明计划等项目本身已有非常成熟的IP资源,此次通过与文物行业的结合,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必将为公众带来内涵丰富的文化体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文物在生活中“活”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动力。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表示:“我们唯有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在努力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延展与创新文化价值、功能以及实现手段,创造出更多的文化衍生品,提供更全面的文化服务,才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在配合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扩大受众面,增强互动性,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互联网+中华文明”充分利用文物资源优势,有效发挥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的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社会。其中,“互联网+文物教育”通过视频、多媒体等形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文物和历史文化向青少年传播;“互联网+文物文创产品”和“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根据文物的造型、图案、纹理等素材进行创意设计,或应用到工业设计中;“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则利用文物故事打造IP,开发具有文化底蕴的动漫作品和游戏产品。

 

  由此可见,“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实施对于文物系统发挥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物系统创新创意能力的重要举措。

 

  借助“互联网+”讲好中国故事

 

  为加强文物信息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与应用,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之初,国家文物局就组织开展了《文物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指南》课题研究工作。“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不仅是保护文物本身,还在于挖掘、传承文物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开展文物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与研究,是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与应用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条件。”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互联网+中华文明”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中华文明为要素,推动文物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创新。去年4月,随着“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上线,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资源实现了全球共享,更多的敦煌文化艺术信息、文化服务产品、文化创意活动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得到广泛传播。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看来:“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挑战既包括有没有能力深度挖掘文物价值,还包括有没有能力将文物价值转化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或者文创产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互联网+中华文明”之路是开放、合作、共享之路,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目的就是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度融合,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体系的融合,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