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中的玉器

  对古玉了解不多,但每次见到博友们的收藏,我都格外关注。不同于那些精雕细琢的玉饰,古玉更带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每块古玉都仿佛是个精灵,充满灵性和神秘的力量。那奇幻的造型和纹饰让人看不懂、猜不透,却又欲罢不能。强烈的好奇心让我很想了解这些神秘图符的文化内涵,今天就从红山文化玉器始吧。

  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属于北方农耕经济发达的原始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从佩戴实物逐渐过渡到佩戴实物的替代品,这便产生了原始雕塑。在雕塑中先民逐渐认识了石中的精品---玉,并赋予其集天地之精华的神奇功能,使新石器时代对玉的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切、割、凿、挖、磨、钻、抛光等工艺,制作出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形成高度发达的治玉工艺。红山文化玉器为磨制加工,表面光滑晶莹,极具神韵。有趣的是今天我们视若珍宝的带皮色籽玉在红山文化治玉者看来,却是玉料的毛病即所谓瑕斑。在制作玉器前,几乎要把它全部去除。因此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几乎没有俏色的作品。可能当时人们认为美玉应该是无瑕并经过人力开采的,这样才能体现玉的珍贵和难得。出自河流中的籽玉由于容易被捡到且多皮色而被舍去了。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多与猪、龙、龟、鸟、蝉、鱼等动物有关。而说到红山文化玉器,玉龙是不能不提的。

  这件墨绿色红山文化玉龙高26厘米,玉质为岫玉,1971年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玉龙以一整块玉料精雕而成,龙体卷曲如英文“C”字,造型舒展而又刚劲有力。从旁边的线描图可看出,C形龙吻部前伸略微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双眼突起似棱状,表情不怒自威。随风飘举的龙发极富动感,颇有腾云驾雾之势。玉龙通体琢磨,雕工圆润流利,造型生气勃勃,足见当时琢玉工艺的高明。龙是中国古人心中的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有关龙造型的起源却一直扑朔迷离。玉龙形象虽极具幻想色彩,但已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蜷曲如蛇的躯体也充分印证了红山文化中的龙是以蛇为原形的。

  这幅图中的“玦”形龙 (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雕中发现最多的一种。细看图片可以发现龙的头部有猪的典型特点,兽耳肥大,圆眼,眼边有双圈扇形眼眶,鼻间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稍突,齿外露,口部刻有獠牙。龙嘴与尾部相接,形成玉玦的形状。已发现的多件玦形龙头部虽微有区别,但整个外形基本一致,因此“玦”形龙即玉猪龙为红山文化的特色玉器,也称之为代表性玉器。那么红山文化为何把龙设为猪首蛇身呢?

  猪历来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主要祭祀用品,猪首蛇身玉龙很可能与人们将猪作为祭祀供品有关。红山文化中还存在玉猪神面像(右图)、双猪首三孔器等玉器,由此可见猪的形象应该是当时人们主要的图腾神灵崇拜物。在以蛇为原形创造出龙以后,为了显示龙的神力,将祭祀中常用的猪结合在龙的身上,这样既可以表现龙的神性又可以区别于蛇。因此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中,龙主要是蛇和猪的组合。近年来随着对红山文化遗址文物考察的深入,学者们推测红山文化还存在着另一种熊崇拜,先民们是在蛇、猪、熊这三种主要动物崇拜的基础上,综合创造出龙这一形象的。因目前还缺乏详实的考古资料,未敢妄下结论。

  探寻真相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但探索中不断激发着人的灵感,仿佛跨越时空,与先人们越走越近。这让人惊喜又让人疑惑的发现之旅也给每件文物平添了几分神秘的美感。中国是龙的国度,我们也被称为龙的传人,红山文化玉龙是龙文化的标志。五千年的时光可以横亘千古,而共同的精神崇拜却倏忽间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我们和他们其实很近很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