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上海东京两地书画作品交流展》
主辦單位:上海书画院、东京海派书画院
协办单位:上海博源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6日-12月22日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16日下午三点半
展览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368号世博源4区B一01
扶桑所见 70X53公分 沈和年
春酣 70X53公分 沈和年
多吉 70X53公分 沈和年
共舞 70X53公分 沈和年
上次看到沈先生的作品还是两年以前,那时是因为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一个展览,展览上有他十几张作品,都是宣纸上的水墨作品,那组作品我相当喜欢,朦胧而沉静颇受了一些日本画的影响,显得在那次展览上非常独特。时隔两年没见,我讶异于他又一次回归了传统,以流动而娴熟的笔法描绘了许多的经典题材,之所以说是讶异,实在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他放弃了之前那一类近似乎平面化的安静风景,回到他致力非常深的传统笔墨中去。
诚然,几乎所有的成长与中国的艺术家,几乎都不可能彻底割裂传统对其产生的影响,因为我的朋友圈中有许许多多知名的当代艺术家,所以可以看到他们每天做什么。可是我发现最近的一两年里,那些曾经以西方当代语言驰名于艺术界的当代艺术家们,有许多开始玩起了笔墨游戏,甚至玩起了只有在传统书画界才有的“雅集”,席间饮酒作乐,然后开始拿起毛笔,写字作画。从自身的感受来说,对这些现像是相当的敏感的,因为我知道,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中国的艺术,正在寻找它失去已久的信心,尤其是在这一两百年里,西方的文化和艺术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之后,中国人,正在慢慢的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这几乎是一个全民化的潮流,许多人都在迷失过后回归心灵的故土。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的文化,有着极为特殊的发展轨迹,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受到来自异域的影响,正如两河流域的一些艺术曾深深影响了汉唐以及后世的元明,明代起欧洲的艺术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绘画造型及色彩,而到了晚清民国,日本艺术独特的色彩和画面构成又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沈和年先生80年代便到了日本,本身传统功力极为深厚的他又在日本吸收了许多的独特的气质,显得他的中国画异常的干净、明快,用笔果断而灵动,笔笔明确肯定,墨色透亮而自由,虽然描绘的是世俗的花鸟题材,然而画面格调却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清雅和矜持,这种精神和文人画的超然与飘逸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沈和年先生独有的水墨画风貌。
文人画自宋诞生以来,就是中国儒生和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消遣、释放和表达追求的载体,而清代以来,文人画受到金石学的影响,变的更强调个性与表现。因而其旷达与飘逸的魏晋精神(宋代文人画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遗传了魏晋的旷达与飘逸)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个性与表现当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中国画最具有价值的文化精神却被挤压了。
沈和年先生独特的艺术履历和特有的江南人性格,使得他的作品里,有许多近似于魏晋人的逸致,这绝对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一种精神感受,我觉得,日本人的绘画里有许许多多和这种精神接近的感受,当然日本人的绘画精神里,更多的可能是一些萧索,或许就是他们所说的“物哀”,当然,萧索这种感受,沈先生的画是没有的,他的是恬静、自然、宁静而飘逸的,真诚的希望他的画作,在未来可以更深的衔接这种失落已久的中国文人精神,而非那些时下流行的乖张、怪异或者狂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