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瓷器的鉴定要点

  官窑瓷器无疑是瓷中的精品。自从宋代设置官窑以来,官窑无不是本朝本代的精中之精、珍中之珍、瓷中之王。那么,官窑瓷既然达到了如此登峰造极的境界,又如何解剖它的真伪呢?

  釉光:官窑器至少有上百年历史,岁月侵蚀、氧化或久经用过都使轻浮的亮光变成沉稳的亮光,脏物浸入胎釉之中,有的呈现金光,仿佛像金光,有的在金光之外还有七彩霞光。仿品则绝对没有此种深入胎釉的金光,即使仿作上有,那也是一经洗擦就会立现原形。因为此种亮光无法用人工伪造,用化学酸剂浸泡也只能侵蚀成类似毛玻璃状而不出亮光。

  规格:官窑器都有一定形制与规格尺寸,一般误差不大于0.5厘米,不能歪斜或不对称。

  画风:每个时代有不同画风。古陶瓷纹饰璀璨夺目、富丽堂皇、清雅秀丽、飘逸豪放、古朴自然;仿品则首先发色就大差一截,尽显现代的气息与清新,线条多半不够精致自然,一般放不开、深隐机械与木然。清初、中、、晚期器断代就有困难,但民国初则明显易辨。

  款识:官窑器底的款识,每朝代都有专人书写,所以从资料上可以核对笔迹,相差亦不会太大。如果是仿做,经常形似而轴线不直、字放不开。

  胎质:胎土的细致度、纯度,可以把民、官窑完全分出,可以把现代与古代完全分开。官窑胎土细致度不比现代差,但纯度上没有现代好,难免会有些微小杂质,但比民窑好得多,是介于民窑与现代瓷器之间的品物。看官窑器,首先要手感细、不粗糙、无沙粒,用放大镜看可能会有些微杂质;其次是胎较薄,仿制品通常都较厚。

  釉面:很少有人注意釉面,其实釉面很容易看出破绽,一般官窑器釉较光滑、较薄、无杂质,但偶尔有气泡破裂形成的细孔:民窑器则厚而不亮,有水沙粒的杂质;现代品则完美无缺,唯太亮有贼光。

  品相:经常看官窑真品的人,一看到器物就可以分辨真伪,其根据主要在于品相。帝王有帝王相,皇宫用品当然有它高贵、完美、优雅的品相,多看资料,多到故宫,自然有体会。所谓的三级官窑劣品,大致不真,不买也不可惜。真品古陶官窑器首先感觉是亮丽又温和、莹润如玉、肥腻如油。第一眼看去,仿佛是新的(家藏的多年用过的除外),此种现象尤以没有用过的珍藏之器最为明显,如宫廷藏瓷等。而稍一认真看,就可以看出其极为温润,虽然光亮如新,却温润如玉;迎着阳光而视,整个器物,有的仿佛肥润如油,有的宛如肥油加汗,有的则似如身泌密汗。仿品则相反,第一眼看像是老的,细看则绝对不同。一般的官窑器都温润如玉,胎质瓷化程度高,用指稍轻弹之,声音清脆温悦,仿品弹之则多带有金属之声,声音尖锐。

  铁质圈:古官窑的胎土不似现代瓷器的纯度高,胎土都带有铁质。人窑烧后,表面轻微泛砖红色,经刮修底足会露出胎色。在胎与釉交接处,因怕伤及釉,往往会留有一小圈铁红色,此为“铁质圈",是鉴定现代与古官窑的重要佐证。但民国初仿品依然有此现象,只有近仿无此铁质圈。

  青花:青花系用氧化钴作原料,颜色浓淡、深浅只有出窑后才能决定,所以不容易掌握。明永乐、宣德所使用的苏泥勃青(又称苏麻离青),明嘉靖、隆庆、万历使用的回青,各朝特色十分明显,一看即知。其他朝代深浅各有,有时不太容易分辨。

  底色:明清官窑产自江西景德镇,由宋元影青演变而来,所以透明釉略带蛋青,道光时期尤甚,有时肉眼不易分辨,可以持一白纸加以对比,马上见晓。明成化、清雍正稍白,民国初或现代则全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