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项考古发现值得关注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昨天公布年度成绩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杭州人的“自来水管”是木头造的。浙江在线记者 吴煌 摄

 

  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王平 孙媛)年底到了,各种盘点开始了,昨天,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度大盘点出炉了。

 

  截至11月中旬,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考古项目47项(包括杭州各区县)。其中考古调查1项,勘探38项,发掘8项。调查面积8平方公里,勘探面积近110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11650平方米。紧急处理突发事件4起。发掘墓葬88座,出土文物标本3050件(套)。

 

  虽然今年的考古发现不算多,但重量级的不少,专家重点选出了5项:萧山陈家埠古墓群、临安区政府五代古建筑遗址、南高峰塔遗址、劝业里古遗址考古发掘、《杭州余杭汉六朝墓》的整理与研究。

 

  800年前的南高峰塔长啥样

 

  这一串名单是不是很熟悉?有好几个项目,记者都做过详细的报道。

 

  比如临安区政府停车场里发现的古代“大房子”(详见钱江晚报2017年07月31日A13版)。

 

  当时,考古发掘留下几个悬念,比如,发掘面积会扩大吗?临安区政府需要搬迁吗?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征宇说,考虑到区政府还在办公,这块方砖铺地的大型建筑基址目前已经回填保护。

 

  另一个悬念是,这座“大房子”究竟是什么?

 

  现场展示的,有一块模印有“大唐”字样的建筑用砖:“大房子”属晚唐五代吴越国遗存。

 

  但它究竟是衙门,还是衣锦军所在地呢?王征宇说,目前可以认定的是,遗迹应属吴越国在临安境内的一处重要高规格建置,由于发掘面积有限,目前尚难以明确其性质。

 

  另一个老杭州都关注的考古发现,自然是南高峰塔了。西湖十景“双峰插云”谁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插云的,其实是南高峰上那座塔(详见本报2017年06月21日A15版)。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高峰塔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塔基、塔院(荣国寺)等建筑基址。目前,遗址已回填保护。

 

  而南高峰塔的复原研究已基本完成,杭州市考古所副研究员杨曦说,古代文献中对塔的形制有记载,而现在实物材料也有了,所以两者结合,做了一个初步的复原研究。

 

  南宋杭州就有“自来水管”了

 

  再说一个跟杭州人生活有关的。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李坤带记者转到了考古所后山的一个大水池边,里面泡着几根木头。这是南宋晚期杭州人的“自来水管”。

 

  去年10月至今年6月,考古所在杭州劝业里进行了考古试掘,发现了这根长10米(发掘长度)的管道,用3.4厘米厚的四块木板加以铁钉和粘结剂拼砌而成。

 

  劝业里,就在利星商场北边,那里有一片停车场。

 

  2015年的大盘点里,也有一根水管,是在紫城巷遗址中发现的。当时是首次发现南宋时期“以木为管”的引水管道,还有水井等设施。

 

  与上次那根外面是圆形的不同,这根外面是方的,“当时老百姓就靠这种木管,引西湖水进来。”王征宇说。

 

  老底子的杭州人是喝西湖水长大的。

 

  临安城的供水,包括地面河道和地下引水设施等。钱塘江咸潮逼城,而城内地下水多苦咸。唐大历年间,李泌任杭州刺史,开凿六井,引西湖淡水入城,供饮用。

 

  此后城区不断向东扩展,并奠定了杭州(临安)城区发展的格局。

 

  王征宇说,到南宋时,临安城里已经不止六井了,西湖自涌金门向北,就有涌金池、镊子井、李相国井等很多水口。

 

  南宋流行的民谚里,有一句“西门水”,就是说从西门“引湖水注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当时,城区人口密度很大,用水量很大,有很多以挑担卖净水为生的苦力。

 

  所以,引西湖水入城的这些水井和木管,解决了临安人的用水问题。不过,这次发现的木头水管,究竟对应的是哪个水口,还没有搞清,推测可能和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今小车桥一带)有关。

 

  不过,饮水管道一开始可不是木头做的,人们也是在不断试验中,所以先后经历了竹、瓦筒、木以及石筒几个阶段。“效果最好的可能是石筒管子,但是比木头难做封闭。”王征宇说。

 

  挖掘出来的南宋晚期木管,被发现内径较小,里面填满细腻黑泥,推测应是淤塞而废弃。管子上有个榫卯结构的接口。李坤说,接口上面有两块可打开的小盖板,就是专门用来清淤的,算是当时生活小发明。这为研究古代杭州城市饮水系统提供了重要材料。

 

  两座墓给隋唐杭州西城墙定位

 

  劝业里除了挖出木头水管,还有一个大惊喜——发现两座砖室墓葬,一座为唐代早期,另一座是六朝墓,西北距古钱塘门约300米,西距现在的西湖只有约200米,这是杭州临安城范围内首次发现唐及六朝时期墓葬。

 

  “杭州”之名,始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设杭州,开皇十一年(591年)移州治于柳浦。唐代承袭隋朝旧制,五代先后兴建夹城和罗城。

 

  “隋唐时期,杭州城垣的范围,文献上只记载了大致,很多地理名称,现在根本找不到。而墓葬一般只在城外出现,古人都出城扫墓,所以这两座墓葬的坐标,对隋朝杭州城垣的范围,有了参考意义。”

 

  李坤说,隋唐城的西城墙,宽泛来讲,就在西湖边,现在我们知道了,应该在墓葬的东面,这弥补了史书考证的不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