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铜上鎏金的技艺发明于战国时期
2017-12-12 11:10:34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已浏览次
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此后,如明代的簋式炉为焚香用具,也可作为陈设供器,制作精细,造型典雅,具有浓厚的古韵。
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在青铜上鎏金的技艺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图中这件明代铜鎏金“云间胡文明制”款簋式炉,宽17.5厘米、高8厘米,该炉呈簋形,铜胎,薄体,以金属錾刻工艺錾刻、鎏金,组装而成。阔口、微唇、微束颈,身似小盆,腹微鼓,颈腹间两侧各铆接有一龙耳;腹下圈足系连同器身乃一体捶打錾刻而成,圈足底内中央錾刻“云间胡文明制”六字阴刻篆书长方形印,印面施以鎏金。此炉装饰纹样均系錾刻而成,纹饰均施以鎏金。其中颈腹间饰以三道弦纹,颈部二弦纹间饰缠枝莲纹,下衬细密的珍珠地。腹部弦纹间以簋耳为界分两组各饰以海兽三只,海兽形象似龙似鹿,如牛如马,似是而非,均作奔跑状,下衬无边海水纹;双耳如龙,颌下长须内卷,下设小珥。圈足足墙外壁錾饰折枝花卉纹一周。通体纹饰錾刻浮凸有致、工整细致、鎏金密实,使整个纹饰在枣红的基色上显得金光雀跃、华丽异常。整器因胎体较薄,上手较轻,虽为锤揲錾刻成器,但其造型仍规整有加,造型敦实沉稳,加之通体鎏金光彩依旧,周身堂皇华丽神韵风采绰然,无不彰显出胡文明制器至精之名家制炉典范。
胡文明,明万历年间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明晚期著名工艺家,以制作铜鎏金文房用器见长,工甚精,喜鎏金,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与正统宣德炉之崇尚线条、不重纹饰之风格迥异。发誓不传授外人,时人称其制品为“胡炉”。因其喜于炉面镂出山水、法器、吉兽等图案,深受藏家喜爱和洋人之喜好,故胡文明在国际间身价颇高。胡文明后,其子胡光宇亦落款为“胡文明男光宇制”,是为家族事业。(朱积良)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