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童谣挖出真宝藏 揭秘张献忠江口沉银考古
2017-02-03 10:06:32 作者:张丹 来源:广州日报 已浏览次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过去数百年,四川成都平原都流传这样一首有关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江底埋藏财宝的童谣。
听着这首童谣长大的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也不例外。但他从没想过,这个江底沉宝的故事居然是真的。四十多岁的他,还见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从“传说”到“现实”的全过程。
近日,彭山江口沉银考古队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少量银锭、银簪、戒指等文物,在已清理后的沉银表面能够清晰地看到“五十两”字样。考古队初步锁定了100平方米的区域,沉银埋藏深约三米,春节后将大面积水下发掘。
今年40多岁的吴天文,是土生土长的四川彭山人,从1992年当兵复员进入彭山文保所以来,迄今已工作了近25年。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发现,是他工作以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老“密码”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刻于成都锦江边石碑上的童谣曾广为传唱。
距离成都市50公里以外的彭山区江口镇,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这里的民谣,“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在江口镇的东山顶上,有石龙和石虎的雕刻件与歌谣相呼应。
这些“童谣”被认定为是破解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被当地称为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码”,但却无人能解。
儿时的吴天文,也曾经听到过这样的古老歌谣。“很小时候就听到过,但是却没有信以为真。”他笑说,由于小时候也没见什么东西出水过,完全是当成一个传说来看。
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藏宝,清朝官修的《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因此,历史上关于张献忠沉银,一说张献忠故意将宝藏埋藏在江底,以掩人耳目。而另一说,则是其在彭山江口战败,船只所载宝物沉入江底。
在吴天文的记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村民会挖沙修建房屋,偶尔会听说有人从江中捞出一些器物。“比如说银簪之类的出土,但没有看到实物。”
但也有些不一样的稀罕物件。据当时报道,1990年8月,彭山县江口镇渔民邬长福网得大小银锭各一枚,大的3斤,小的1两;1998年7月,彭山县灵石乡村民张志华在河中淘沙,却淘出一个银鼎。
“木槽夹银”
据清初四川富顺人杨鸿基著《蜀难纪实》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 .但遭到阻击后,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累亿万,载盈百艘’。”
因此,“木槽夹银”成为张献忠的“沉银”主要特点之一。一直到2005年4月,这种“传说中”的藏银方式,真的在现实中出现。
吴天文清楚记得,那是2005年春末,正值江水枯水期,工程队在江口发现了“银锭”。
他专门撰文,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发现过程:
“2005年4月20日,彭山县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河道内进行施工过程中,由挖掘机在距地表2.5米左右的地方,挖出一圆木并从中散落7件银锭。由施工民工全部捡走。
21日上午,江口镇政府得知此情况后,当即向县政府做了报告,随即责成公安和文物部门对出土情况进行调查和追缴。27日,经过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努力,收回所有流失的7件银锭,并收回已被损毁的贮藏银锭的圆木筒。他表示,出土的银锭由木筒包裹,这和史料记载中张献忠‘木槽夹银’的说法十分吻合。
2005年8月,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属国家珍贵文物。其中6件有铭文为二级文物,1件无铭文为三级文物。”
而通过铭文能看出,这批银锭来自湖南沅陵县、湘潭县、湖北京山县、黄冈县等地,他告诉记者,这与当年张献忠转战之地十分吻合,时间上也是同步的,无疑可以视作“江口沉银”的又一力证。
发现金册
在2005年,江口出水了7件银锭后,这些明代银锭是不是属于“张献忠沉银”仍出现分歧。
吴天文解释,江口在古时属于水路交通要道,很多出蜀入蜀的船只,基本上都经过此路段。因此,在江口出水的各种文物中,也包括了许多不是张献忠的东西。
但吴天文介绍,因江口镇双江村河道内时常出现文物,在2010年被列为眉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此那片河道附近,就成了保护区域,村民再在河道中取沙取石就不允许。
2011年,江口河道清淤,挖掘机在之前曾挖出银锭的附近又发现了新的器物。
这次发现的是一页金封册,一枚刻有“西王赏功”的金币以及一些碎银。这页金封册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上刻“维大西大顺二年在乙酉五月朔日壬午”和“皇帝制曰朕监于成典中官九御”。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后,颁布的某种法令的第一页
盗掘“遗址”
直到2015年年底,由国内10余位权威考古专家、历史专家联名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确认该批文物系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所用金银器物,证实了民间“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真实存在。
吴天文说,在得到专家们的意见之后,他们就开始着手整理资料,向国家文物局进行申报。
但据报道,自2013年以来,不法分子就开始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盗掘。从20世纪90年代,“听说”出水过文物开始,江口是否一直都涌动着“盗掘”的暗流?吴天文认为并没有。之前偶有发现出水的文物,主要原因是村民建房需要取沙取石,然后才会在江中偶有发现。而且此前江水很深,一般人也想不到到江水里去“盗掘”。
但是,之后当地的地理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江口的上游建起了水库,下游的水流就没有之前那么大了。再加上从2005年之后,有人偶尔会听到“一夜暴富”的故事,近些年出现了不法分子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盗掘的情况。
去年10月,四川眉山市警方通报称,成功破获公安部督办的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打掉盗掘文物团伙10个,摧毁倒卖文物网络9个,追回国家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8件、三级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额3亿余元。
追回的文物中包括张献忠时期的典型器物:有“西王赏功”字样的钱币、银锭、皇帝册封金银册、金腰牌等珍贵文物。
水下发掘
为避免江口沉银遗址遭到进一步的盗掘和破坏,充分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及文物在水下的保存状况,2016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彭山文物保护管理所,制定了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工作方案。
而在2017年春节前,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据了解,江口沉银遗址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遗址保护范围为东西各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北至府河、南河交汇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从2016年11月25日起,岷江河道开始围堰垒土抽水,将河中即将展开发掘的区域与江水分离。考古现场领队解释称,这种把水排干后再进行发掘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清理遗址,也是水下考古最常见的一种做法。
吴天文介绍,通过近几年的搜集,目前彭山区文管所藏有张献忠沉银20锭,金封册残页和金银赏功币两枚。这些银锭由50两、40两、10两银锭和部分碎银、银耳环、戒指等金银饰品组成,累计有十几公斤。
其中,金封册全部由黄金制成,重量达700多克,为国家一级文物。金封册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上书“大西大顺二年”等29个字,该页金封册应是封面,内容大致是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后,颁布政令法规。“在当时,它比圣旨的规格还要高一些。”
工作近25年,40多岁的吴天文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是他干文保工作以来最为重要的发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