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织锦纹饰鉴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瓷器织锦纹饰鉴赏

 

  陶瓷和织锦都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品种。瓷器上出现织锦纹饰,应该是滥觞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和吉州窑。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开始使用锦纹装饰。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中锦纹的使用发展迅速,纹饰品种不断增加。由于“瓷都”景德镇的“风向标”的作用,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中锦纹的运用也影响到了其他的众多窑口。清代瓷器对锦纹的运用可谓发展到了极致。瓷器中出现的锦纹式样,以几何图形为基调的为主。古代陶瓷器中锦纹的出现,是陶瓷彩绘技法和织锦工艺技术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结果。

 

  陶瓷和织锦都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品种。织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我国首创的瓷器也有接近二千年的历史。当这两种古老的手工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们相遇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织锦纹饰被运用到瓷器装饰之中,为瓷器纹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彩霞。

 

  历史上的织锦工艺

 

  织锦,即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锦”字是“金”字和 “帛”字的组合,汉末刘熙在《释名·采帛》中言“: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 织锦,供宫廷享用。自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此时的织锦中心在北方中原地区。三国时四川的蜀锦成为主流。唐代贞观年间,益州(今四川)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主管宫廷的织造物,他组织并设计了许多织锦新样式,主要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因其被封为 “陵阳公 ”,因此他设计的蜀锦图案又被,一直流行了几百年。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图案组织。而此时的蜀锦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成为唐代织锦的代表,堪称天下绝品。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宋代最具代表的是苏州的宋锦,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特色,因体薄而主要用于装裱和锦盒。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量生产织金锦(一种加金的丝织物)的时代,宫廷设立织 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当时的南京、镇江、苏州等城市,都有大量的织金锦生产。织金锦通常花纹密、露地少,因而质地厚、手感硬,一般只适宜作为帽子、衣领、袖口、襟缘的镶边,以及装裱、锦盒、佛经封面等使用。


  瓷器遇上织锦——金元时期

 

  瓷器上出现织锦纹饰,应该是滥觞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和吉州窑。磁州窑使用得还不多,多以一圈带状的锦纹作为边饰。如“白釉刻花碗 ”,边饰的第一、三层为云雷纹,第二层为三线金钱纹;“白釉褐彩人物故事图长方枕 ”,第一层边饰即为水波锦纹。吉州窑的褐彩彩绘瓷相对而言使用较多,而且开始出现大面积使用的现象。如“釉下黑花荷塘鸳鸯纹胆式瓶 ”,在开光外的 “地”即大面积描绘了万字锦纹;“釉下褐彩兰花纹方鼎式小炉 ”,在开光外的 “地”通体绘褐彩菱格碎花式锦纹。有的器物甚至是通体绘锦纹作为主体纹饰。

 

  在磁州窑和吉州窑彩绘瓷器的影响下,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开始使用锦纹装饰,但此时仅见于带状的边饰,施于罐或瓶等器物的口沿,及肩、腹、胫部,作为上下层纹饰的分隔。纹饰主要有卷草纹、云雷纹、菱格碎花纹(四方纹)等。

 

  迅速发展的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中锦纹的使用发展迅速,纹饰品种不断增加。

 

  明代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中对锦纹的运用还较少。空白期时锦纹开始以开光边饰的形式出现,但数量也不多,多绘于瓶、罐等器物的肩部。明代中期的弘治、正德时期开始逐步增多,但数量仍不太多。明代晚期,尤其是万历时期,瓷器上的织锦纹饰开始大量出现,开光边饰或带状边饰的形式都有,纹饰较流行的有万字锦、龟背锦等,或绘于器物的肩部,或绘于器物的口沿。

 

  清代瓷器对锦纹的运用可谓发展到了极致,尤其是乾隆官窑粉彩的 “锦上添花 ”形式。其形式有两种,一是以工笔描绘的技法,二是以“轧道”——浅阴刻的技法,在瓷胎满画或刻各种锦纹作 “地”,施颜色釉一次烧成后,再施以彩绘再次烘烧而成,使整件器物富丽堂皇。锦纹纹饰有卷草纹、四方纹、八角纹、人字纹等。这种技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此外,清代广东的广彩瓷器也大量使用锦纹作为边饰。尤其常见于乾隆时期的作品,有的还使用复合锦纹,即两种或以上的锦纹装饰于一件器物上。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