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鼎足盖圆壶鉴赏
众多喝茶之人和爱好收藏之人喜欢紫砂壶,但对于紫砂壶的兴起与发展、风格的流变与尝试、紫砂装饰的探索与艺术、紫砂壶造型的审美与诠释等,尚有许多不明之处。
仔细观察1987年福建漳浦盘陀镇卢维祯墓出土的鼎足盖圆壶,其制作工艺与现代一致,那时,时大彬已奠定了紫砂工艺的基石。
此砂壶造型上的最大特点是拥有一个倒置鼎足盖,这个大胆而巧妙的设计当是时大彬所创制。因三鼎足呈圆弧型微微向外翘起,缓解了下部壶体饱满圆润的视觉印象,使其略具空灵活泼之感。又因三鼎足均可随意拿捏,壶盖亦可任意旋转放置,给整壶造型增添了生气与变化,使之更宜于把玩品味。上古,青铜器与陶瓷造型之渊源极深,而时大彬借鉴青铜器进行紫砂壶造型设计则是首创。此种设计理念影响深远,大彬之后历代艺人不乏此类作品。
据《阳羡茗壶系》记载大彬弟子徐友泉就曾制“扁觯”、“提梁卣”两款紫砂壶,把青铜酒器造型融入砂壶以创新款式。如今可见的也有徐友泉和陈仲美仿古代煮饭所用青铜鬲而制成的三足壶,筋纹遒劲,虚实相映,颇具沉穆古拙之气;紫砂花货大师陈鸣远亦根据四足圆腹鼎设计出一款胎质细腻、造型古朴的四足壶;清代陈秉文取型于青铜尊而创作出束腰方壶;近代裴石民取型于三足鼎创作出圈顶三足鼎壶……此类设计最为藏家们喜爱的款式则为觚棱壶。它也来源于青铜觚,最早为时大彬弟子李仲芳所制。作者取型于觚之喇叭形口(或基座)并加以棱角,形成了“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因其设计独具特色,后世便有众多著名工艺师仿制,遂成就为一款经典壶型。
除了在造型上大量借鉴青铜器款式,紫砂壶的纹饰和贴塑也常取材于青铜器,譬如陈鸣远制天鸡壶的兽形衔环。纵观此类紫砂壶,上部通常较为厚重,为不使整体有蠢笨之感,设计者通常会在下部装上较高的三柱或四柱形足,以形成“虚”的空间与上部呼应,以期达到粗犷厚重又古意盎然、质朴幽雅的审美境界。
紫砂壶造型取材于青铜器,丰富了紫砂壶的款式,这首倡之功理应记在时大彬名下,然而若没有四百年前爱茶爱壶的卢维祯,没有他使用收藏这把心爱的鼎足盖圆壶,今人又怎知大彬之功?据《漳州市志》和卢氏墓志记载,卢维祯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43年),隆庆二年(1568年)二十五岁进士,授太常博士,进太仆寺改光禄寺卿、大理卿,又转户部左侍郎,代督仓场,惩处污吏,调剂盈虚,以至遭怨忌者吹毛求疵,因而数次上疏引咎辞职。朝廷遂准予致仕,离京回乡。可见卢维祯为官正直严明、忠诚干练,可惜与当权者不合而无奈离职,“未展其才,而年未竞志也”。想来,晚年乡居期间必以诗酒琴茶自安。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维祯逝世。兵部尚书戴燿为之撰写墓志铭,有句云:“籍令公秉枢衡,殚厥施允,足以撑持国运而霖雨苍生。”算是给他极高的评价了。
记得卢维祯,他不仅为后人保留了迄今发现的最早大彬壶,据说出土时壶内还装满茶叶,竟又保存了已知存世最早的茶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