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富比天价成化青花碗,浅析成化款青花瓷器市场价值何在

  成化瓷,可谓瓷如其人。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所说,明代永宣以后,瓷器的风格在正统、景泰、天顺近三十年中潜移默化,到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烧造时,已经改变了永乐、宣德以来雄健豪放的风貌,形成其独特的特色。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气,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世。正所谓“明看成化”,成化瓷品类丰富,其中以青花、斗彩最为著名,本篇主要来聊聊成化青花。

  如果说成化斗彩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器品种,那么论及工艺技术与艺术成就,成化青花也不相伯仲,甚至更为出色。而成化青花的清丽淡雅、烂漫天真,与雄浑浓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鲜明对比。成化青花瓷是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烧制,成化青花瓷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

  成化青花瓷,用平等青取代苏泥勃青料,以淡雅著称。发色柔和,蓝中闪灰,呈色稳定平静,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颇有水黑画风格。

  此碟敞口、浅弧腹、圈足。修胎规整,胎体轻薄,以青花绘纹饰,外壁素雅,内壁饰蝙蝠、寿字纹,寓意“福寿双全”,吉庆祥瑞,且绘工精湛,色彩淡雅幽亮,颇具精致娟秀之气韵。器底部青花署“成化年制”双行四字款识。

  成化青花瓷大致有下列特征:

  1、胎质纯洁细润,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用手抚摸有玉质感。成化瓷修胎规矩,瓶、罐、壶等立器有的隐约可看出接口痕迹;盘子塌底,碗、盘器足较直且稍高,底有釉。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

  2、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官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3、青花瓷除早期用苏麻离青,呈色浓翠,宣德遗风仍存外,成化青花瓷器,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但其特点是青花颜色清谈典雅,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成化青花瓷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桅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如广弘征集到的此件青花“福寿”纹样式的却是少见,因此更为珍贵!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 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近年来成化青花与斗彩瓷一样频频拍高价——2013年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中,估价为8000万港元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最终以1亿4124万港元成交,买家为香港著名古董商翟健民!

  明成化瓷拍卖纪录一览:

  2014年6月8日,澳门中信,一对明成化斗彩花蝶纹杯 拍得3.5亿元 ;

  2014年6月8日,澳门中信,一件明成化斗彩葡萄杯拍得 1.7亿元;

  2014年6月8日,澳门中信,一件“天子款”明成化斗彩人物纹天字罐带盖拍得1.3亿元;

  2014年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上海藏家刘益谦以2.2亿元成交价拍得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明成化斗彩瓷器世界纪录;

  2013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秋葵宫妆:成化青花宫盌”专场,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拍得1.41亿元;

  2011年12月6日,北京保利,明成化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拍得 5117万元;

  2010年12月12,北京翰海,明成化青花荷塘罐拍得1904万元;

  2009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明成化青花缠枝黄蜀葵宫碗拍得 3215万元;

  2008年6月7日, 中贸圣佳,明成化仿官窑琮式瓶拍得1960万元;

  2007年6月24日,北京华辰,明成化青花暗刻海水绿彩龙纹盘拍得1430万元;

  2006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明成化青花缠枝黄蜀葵纹宫盌拍得3273万元;

  2005年12月12日,北京翰海,明成化青花缠枝莲花纹瓜棱瓶拍得1595万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