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给甲骨文换上青春容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谈到甲骨文,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生动形象的文字。一个人顶着蜡烛,是“光” ;一个人拿着锄头,是“荷” ;一个人拄着拐棍,是“老” 。只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对于这些汉字的鼻祖,人们总有一种距离感,仿佛只有历史和考古专业的学究们才能与它们朝夕相伴。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缺乏具有时代亲和力的解读而受到冷落,不免令人遗憾。

  殊不知,甲骨文近来成了年轻人微信“斗图”的法宝,它们被“开发”成表情包,设计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陈楠。这套表情包展现了甲骨文的象形之趣,文字的结构之美。陈楠还设计了相关的衍生产品,比如甲骨文图案的手机壳等。

  “甲骨文表情包”让距今3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融入了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富于时尚气息,拉近了现代人和古老文化之间的距离。普通人如果觉得甲骨文不好懂,那么这种附上解说文字的表情包,则对甲骨文进行了形象的表述和清晰的释义。如果说甲骨文是古老而晦涩的,表情包则令它们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借助“甲骨文表情包” ,古老文字这棵大树,长出了现代的枝丫,甲骨文走出象牙塔,充满活力和朝气。

  中办、国办今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善于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传播传统文化,激活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认同感、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中华文明沉淀了无数有形和无形的珍贵遗产,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多借鉴“甲骨文表情包”这种文化转化和发展方式,多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古老的文化永葆青春容颜。
责任编辑:小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