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氏国千年地望之谜破解

  12月2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蚌埠市禹会村遗址、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双双入选。一市有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获批殊为罕见,证明了禹会村、双墩两个遗址的文化价值。尤其是禹会村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揭开了涂山氏国的千年地望之谜,为“禹会诸侯于涂山”由传说成为信史提供了坚强支撑,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空白。

  蚌埠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兰会介绍,为配合公路工程建设,2017年初,该局会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开始对禹会村遗址即禹墟进行抢救性勘探发掘,勘探出遗址面积约500万平方米,位于涂山南麓淮河、天河之间;遗址在双墩、大汶口、龙山时期各有核心区,其中龙山时期核心区为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址,城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专家发现,禹会村遗址的文化层分布呈现出很强的连续性,从距今7000年的双墩时期,到大汶口、龙山时期,直至春秋战汉以降,都有大量的相应年代的文物出土。早期的文化面貌与相距不足20公里的双墩遗址有显著的一致性,并且也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而双墩刻划符号为中国文字的起源之一。专家认为,禹墟、双墩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呈现出同源共生的状态,是“多源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考古专家称,遗址内面积巨大的带有白土城垣的古城为淮河流域首次发现,城址内出土文物包含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多个地域的文化风貌,证明该城是龙山时期人口众多、文化汇聚、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淮河流域史前为东夷族群聚居地,淮夷是其中强大的一部,淮夷中又以涂山氏为最。蚌埠涂山世传大禹“娶涂山氏女、生子启”,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山南有禹会村,即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禹墟”。全国涂山传说有多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称“大禹会诸侯”就在蚌埠涂山的说法“合于汉晋之旧”。但这一说法一直缺少考古材料的支撑,涂山氏国地望千年成谜。

  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论证,禹会村遗址最新发现的龙山古城,就遗址年代、规模、遗迹现象、文化面貌等与文献比对,该城应为涂山氏国核心城邑,揭开了涂山氏国地望之谜。这一考证证明《左传》《史记》的记载言之不谬。大禹娶妻涂山,标志着以龙为图腾的中原族群与以凤为图腾的东夷族群的民族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文明“龙凤呈祥”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