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扩大开放的不止是有形面积

  人们希望故宫成为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能够成为广大民众浸润传统文化的鲜亮舞台。故宫有这样的实力,也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近日在主题发言中透露,“故宫开放面积明年要超过80%”。故宫的南大库也将在2018年“五一”前开放,作为故宫集中展示“非紫檀即黄花梨”的明清家具馆。(《北京青年报》11月29日)

  故宫扩大开放面积,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鼓励所有文物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并提出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也应创造条件逐步对公众开放。

  有人可能担心,故宫扩大开放面积后,会不会对文物保护造成伤害?很难说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现实中确实有一些文物建筑在开放后出现了损伤,但是,只要拿出扎实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伤害。还应该看到,文物并不是封闭起来就能得到最好的利用。开放就是保护,在开放中保护,这样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实践证实。

  值得一问的是,故宫的扩大开放面积,到底是为了文化而来,还是为了效益而来?这些年来,故宫很红很热,但一些游客只是把故宫当作一个旅游景点,而不是一个文化符号。换言之,在一些游客眼中,故宫与其他一些景区相比,并没有太强的辨识度。

  故宫的开放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开放,以扩大开放面积为主;一种是无形的开放,以提升文化影响力为主。对于故宫来说,扩大有形的开放并不容易,扩大无形的开放更不简单。人们希望故宫成为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能够成为广大民众浸润传统文化的鲜亮舞台。故宫有这样的实力,也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这些年来,故宫在无形开放上,也就是提升文化影响力上下了大量功夫。人们津津乐道于故宫推出的各种文创产品。这给其他文化建筑与文化遗产带来了启迪。但鉴于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鉴于故宫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宫还需要作出更好的示范。扩大开放面积显然是一个起点,让故宫的文化符号更加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毛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30日 02 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