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宣教:拓展社会认可度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与欢迎。宣教工作是大众在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培养艺术情操的主要途径。通过调研笔者感到,文博单位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

  深度挖掘文物资源

  博物馆界充分利用各馆文物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文物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社会教育。遵义会议纪念馆充分利用现有文物资源,深度挖掘遵义会议精神。除展厅中的讲解外,还深入挖掘、考证遵义会议历史细节,编写剧本,邀请演员出演,利用多媒体设备再现历史原貌。不仅如此,遵义会议纪念馆充分发挥其十一个纪念场馆的教育功能,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利用遵义及周边地区的革命历史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党的优良传统、党性党风和遵义精神为重点内容,在遵义市开展党性教育主题活动。同时他们还制作流动展览、专题讲座,带进学校、部队、贫困山区,以生动的故事为题材,以宣讲的方式让大家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及革命人物。在宣讲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场景再现的表演,使得现场气氛活跃,教育宣传效果很好。

  拓展传播平台

  为了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各文博单位都积极利用传播媒介。除了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有的博物馆还通过与旅游公司、航空公司合作,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如红岩联线开展了地上与空中两种宣传模式。除在地上建立教育基地、班队、宣讲队、工作室、联系网络等宣传模式外,还与国航重庆分公司合作建立航空班子,成立红岩乘务组,以客舱为舞台,开展品牌活动,传播红岩精神。

  教育活动多样化

  从职能上来看,博物馆早已成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普及文化的公共教育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从2012年新馆开放至今,已初步建立起具有国博特色的公共教育体系,并形成了四大系列课程:一是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系列课程;二是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三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观众,开发了“文化博览”系列课程;四是配合北京市中小学“四个一工程”,设计的系列主题教学。国博社教部在与学校密切合作的同时,不仅开发出了适合班级集体参与的系列课程,还摸索出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第一,确立了“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第二,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第三,体现“历史与艺术并重”“认知与规则同步”的核心教学理念;第四,尝试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

  课程推出后,服务于北京市多个中小学校,参与人数逐年增长,也被文化部、教育部推荐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示范工程。

  与兄弟博物馆、企业、社区建立友好关系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还包括与兄弟单位、企业、社区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创建睦邻友好关系。

  武汉博物馆在讲解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省市内其他兄弟单位每年都会把他们的讲解员送到武汉博物馆进行讲解培训;同时,一些社会单位也会把工作人员送到馆内宣教部门进行礼仪、普通话、接待服务相关方面的业务培训。

  遵义会议纪念馆与一部分弱势群体建立对接关系,如残疾人学校、福利院等。讲解员们会定期去福利院,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和红军战士穿过的草鞋等文物,借助文物给孩子们讲红军的故事,表演有关红军的话剧,让孩子们能快速融入当时的氛围中,体会长征期间红军战士的艰辛。纪念馆还与武警部队、消防大队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合作方要求,向武警部队、消防大队的战士们传播红色精神,而对方单位则向讲解员及馆内其他工作人员普及消防知识,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也成为博物馆与社会单位的一种公共活动。

  利用新媒体提高知名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博物馆也开始利用这种新兴传播途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博物馆面向公众服务的一个模式。许多博物馆现已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向公众发布展讯、门票信息、文物介绍、快讯、体验活动等相关信息。但一些平台除了公布消息、回复观众留言外,与微友们的互动相对较少,观众缺乏参与感,以至于流失了不少“粉丝”。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观众参与性较强的线上活动,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并通过转发、分享的方式,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以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