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诞生与进化
2017-11-28 14:18:58 作者:海岩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在杂谈了红木的上述话题之后,下面就开始谈谈传统家具吧。如果想把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伟大成就表述清楚,就必须重点讨论中国家具艺术的最高峰“明式家具”和与“明式家具”双峰并峙的“清式家具”。因为中国家具艺术最杰出、最经典、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就是明式黄花梨家具和清式紫檀家具。
如前所述,中国家具的诞生与进化,约有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如果把中国家具最早的形态“席”算在其中的话,中国家具的起源,则可上推到五千年之前。秦汉以前席地而坐,西晋之后向高发展,至唐五代之后,垂足而坐渐成主流。宋元时期家具制作更有长足进步,已经初现明清家具的雏形。
明代是中国家具艺术出现飞跃式发展的历史时期,家具的形式与功能日趋完美统一,明代黄花梨家具更将中国家具艺术带入化境。清代康雍乾三朝又将风格鲜明的清式紫檀家具推上另一个高点。明式黄花梨家具、清式紫檀家具和从清中晚期开始盛行的广式红木(酸枝)家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硬木家具的主流风貌。
今天人们所谓的中国古典家具,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明清家具。元代之前的家具大多取材于软木,易损难存,传世甚少。虽然根据唐代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记载:“花榈出安南(越南古称—作者注)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证明黄花梨制器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但黄花梨大量用于家具制作,并在工艺、造型、用材上皆达到让今人难以企及的水准并可传之万代的,应以明代为始。
如上所述,中国明清硬木家具是世界上最注重材质魅力的家具,这与中国人历来的审美习惯一脉相承。古人对金玉名石,丝绸绢帛,以及诸如此类,也有同样的情感投入,无不追求其质地的美丽耐久和稀有纯粹。中国是唯一使用黄花梨和紫檀这样珍贵木材制作家具的国家,并且历经数百年不倦不悔的智慧投入,不仅使家具的功能性极其科学,而且把自然界赋予树木的天然优美,融入人类的哲理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找到形神兼备的表达形式。从明代中期开始,黄花梨就成为中国文人家具的首选用材,一直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和崇拜。明代范濂在《云间据目钞》中说:“隆、万以来,……纨绔豪奢,又以椐木(即榉木—作者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即黄花梨—作者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也说:“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以嘉、隆、万三朝为始盛。”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黄花梨的风行在明代中晚期,几乎到了令时人痴迷的程度。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早期(公元1550年至公元1750年)共约二百年时间,目前被认同为明式家具的“黄金时代”。
明式家具很早以前也给西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明式家具中的“三弯腿”就比西方古典家具的“三弯腿”产生要早,或可揣测西方家具借鉴于明的蛛丝马迹。可以肯定的是,明式家具是西方现代家具的鼻祖,那种不事雕琢的造型与线条,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显然具有启蒙价值。四百年前的明式条案与今天西方现代家具的条案有着克隆般的惊人相似,几乎如出一辙。而中国古典家具独特的榫卯结构,从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承袭而来,更使中国古典家具在功能及纯粹的层面上出神入化,这种不必依靠钉和胶的组装结构,无疑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个特殊贡献。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但犹如哥伦布征服非洲,各种文化的交流常常始于血与火的战争。清末欧美列强入侵中国,得以使中国优秀的漆饰家具和硬木家具大量传入西方,开始了在海外的百年流传。现在,西方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有黄花梨及紫檀家具的藏品,世界各地的藏家都以拥有明清古典家具为荣,甚至在有的知名博物馆里还专门辟有明清家具的专馆。百年以来,明清家具特别是黄花梨家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形象、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与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织绣、金石等比肩,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一条不可缺少的分支,经过了中国数百年、世界百余年的流传,已在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无可争议的认知。
公允地说,在明代之前,占据中国家具最高等级的,无疑是漆饰家具。有明一代,宫廷最高等级的家具,也是漆饰家具,硬木家具作为文人时尚,只是当时的一支。但硬木家具自清末传入西方后,百多年来,西人颇好之。自二十世纪后,多位西方收藏家和研究者,对以黄花梨为代表材质的明式硬木家具予以格外关注,著述频出,不仅极大影响了西方收藏界对中国家具的认识,也对中国收藏界关于中国各类家具历史地位和传承价值的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了明式黄花梨家具和清式紫檀家具在世界范围内大大高于其他家具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的格局。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