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推动运河与城市共生共荣 呈现“绿色+文化”盛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扬州运河“绿色+文化”盛景,已成宜居城市的品牌。 孟德龙 摄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之原点,2500年来,扬州城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大运河对包括扬州在内的沿线城市来说,不是生母,便是乳娘。随着国家层面运河文化带建设构想的提出,如何保护利用这一人类遗产,就成为摆在运河城市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而“绿色发展”显然已成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不二选择。

  26日,记者走进运河名城扬州,探访该市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扬州大运河畔依河而建的古镇--邵伯,是大运河沿线文化历史遗产点最多的古镇,曾是运河边舟船云集的重要码头,境内的古河道、条石街及镇水的大铁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千年运河,波浪悠悠,古韵新波。 孟德龙 摄

  人开河,河惠人。河与人如何相伴相生?面对祖先留下的这份丰厚遗产,中共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要从打造“文化之河、开放之河、经济之河”出发,认真研究大运河和扬州作为“运河第一城”的地位和价值,全面梳理大运河扬州段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域内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

  漫步于邵伯古街、古巷、古码头等遗址,看着当地百姓生活经营与“水”完美融合,欣赏着当地百姓表演的邵伯秧号子、莲湘花鼓、舞龙等民俗非遗文化。这里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正以运河特色风情小镇建设为契机,融入人文典故,重现历史原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扬州古运河畔呈现“水城共融”景象。 孟德龙 摄

  “运河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绿色+文化’。”这是扬州市市长张爱军今年9月在扬州召开的世界运河城市市长对话会议上的表述。古城扬州一直致力保护运河生态与文化,推动运河与城市共生共荣,在生态修复上,以大运河为主线,启动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近两年,实施了300个重点减排工程、50多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退渔还湖30万亩。在运河城区段两岸打造了绿化风光带,增强了城市“绿肺”以及文化、旅游等功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以运河成功申遗和文化博览城建设为契机,对境内的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以及古镇、古闸、古坝、古码头、古民居等进行有计划的修缮保护,规划新建多个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和遗址公园。

  与此同时,扬州大力推进公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扬州城市品质,将运河景观的改造提升与生态中心、公园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构筑“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呈现“水城共融”景象。据扬州政府官员介绍,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把最好的地方拿出来建设公园,舍得投入资金配置设施,舍得投入心思规划建设,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点赞,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又一张靓丽的扬州名片。截至目前,扬州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生态休闲公园261个,并实现了免费开放。作为全市十大生态中心之一的三湾湿地公园是该市公园体系建设五大核心公园之一。

  走进中国大运河扬州三湾段,这里经过三年治理,昔日“垃圾地”已成为闪耀在古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三湾湿地公园内堆山叠石、亭台轩榭、步道连廊、抱柱楹联的精心点缀,再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古典园林韵味,让人感受到“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自从三湾公园今年9月29日建成开放后,周围的民众每天在这里跑步健身,欣赏风景,非常惬意。

  大运河对于城市而言,是流动的财富和有待挖掘的“金矿”。如今,运河不仅继续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传统功能,还衍生出诸多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资源建设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结合扬州实践可以看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扬州强化“利用好”这根主线,用“利用好”推动“保护好、传承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旨在将运河精神融入城市精神之中,让运河成为宜居城市的品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