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拍卖新格局:“三合一”鉴定技术与承担法律责任的保真拍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11月24日下午,一个别开生面的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学术报告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此次报告会将延续十一天,在11天时间里,将有三大内容,即宣讲介绍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新方法、新技术,对140余件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成果进行集中展示,还将对《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规则》进行发布。在报告会的后期12月2日,还将对展出的展品进行保真拍卖。这次保真拍卖将是拍卖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承诺和实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会组委会主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会长、艺术品鉴定与评估委员会主任刘育麟

       大会组委会主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会长、艺术品鉴定与评估委员会主任刘育麟在开幕词中指出,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具有技术支撑和法律支撑,因而具有法律效力,国珍府公开承诺对鉴定内容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是一种负责精神,是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拍卖进入新时代的要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幕式剪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刘育麟主任介绍,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的核心技术,是由公安部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学会课题组集体研发并由公安部评审通过的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技术,它以公安刑侦《痕迹学》为理论基础,经过先后两个技术团队十年研发取得的古陶瓷科技鉴定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显微仪器,数码照相和电脑等仪器对古陶瓷釉面自然老化痕迹进行采集、测量、拍照、存储等综合手段来完成。经公安部组织多家机构和专家评审,得出“科学实用,填补了古陶瓷鉴定的一项空白,在国内外领先”的结论。这种目鉴与科技鉴定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具有技术支撑,证据支撑和法律支撑,对于解决当前鉴定乱象,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是一个有效的好方法、好途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珍府总经理刘冬梅在报告会上现场鉴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珍府总经理刘冬梅在报告会上现场鉴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育麟主任在报告会上向大家介绍“三合一”鉴定技术

       在开幕式上,文物专家代表黄秀纯和民间收藏家代表赵维圣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的实用性与实操性和现实意义。对国珍府公开承诺的对鉴定内容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的积极态度和敢于担当的做法,分别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赞扬。实行目鉴与科技鉴定相结合,以技术支撑、证据支撑和法律支撑,用证据说话,以理服人,敢于担当,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对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势在必行,应该成为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拍卖领域的新常态。国珍府的做法值得效仿和提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专家代表黄秀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民间收藏家代表赵维圣

       为了保护和规范应用“三合一”技术鉴定中的核心技术,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技术成果,开幕式上,由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项目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连明宣读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规则》发布公告。国珍府文物鉴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梅现场进行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演示,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项目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连明

       这次学术报告会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对展品实行保真拍卖。刘育麟主任介绍,12月2日,由北京么德比艺术品有限公司主办,北京保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拍,对学术报告会上展出的“三合一”技术鉴定成果进行保真拍卖,全部拍品均经北京市文物局审查通过,并签发文件进行了公示。对文物艺术品进行保真拍卖,这在国内外拍卖史上尚数首次。这种保真拍卖,破了多年来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困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行业振兴的需要,也是全国数千万民间收藏家的共同呼声。保真拍卖,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担当精神和科学有效的鉴定技术做支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藏家们在观赏展品

       刘育麟主任在讲话中这样吐露心声: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只是目鉴与科技鉴定相结合中一种形式,与其他先进技术鉴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完善提高,形成合力,共同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更好服务民藏才是举办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鉴定学术报告会的真实目的所在。通过这次学术报告会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和效果,一花引来万花开,让更多更好的新方法、新技术尽快出台,群芳争艳,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落到实处,让收藏天下风清气朗才是组委会的真诚期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座藏家纷纷叫好



国珍府古陶瓷“三合一”技术成果展部分拍品展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
责任编辑:晓燕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