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助力走失文物早回家
2017-11-27 09:22:15 作者:鄧海建 来源:法制日報 已浏览次
構建平台只是第一步,善用平台才任重道遠。如何讓平台街知巷聞、讓平台信息有序流動、讓平台功效振聾發聵,是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問
□ 鄧海建
浩蕩的文明、璀璨的文物,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根據所在。不過,文物流失早已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日前,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上線。今后,海內外公眾如若獲悉涉及中國被盜、丟失文物去向的有關線索,都可在平台直接進行舉報。
動動手指,就能助力“走失”的文物早日回家——在萬物互聯時代,這大概是既有情懷,又有創意的務實之舉。截至目前,這一平台共在19個省份採集了2230余份被盜(丟失)文物信息,先期發布約200條相關信息。邏輯上說,民間智慧若能繼續按圖索驥下去,追索不止,不僅會讓追繳工作如虎添翼,而且能有力打擊文物犯罪。
這些年,大量有家難回的中國文物不是遺散在世界各地,就是轉手在利益勾兌的名利場。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如何讓這些中華瑰寶回歸祖國,始終牽動著國人的心。
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的構架,起碼有三重正向價值:
首先,這是追索追繳文物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利用大數據、依托互聯網乃至將平台融合進手機APP,等於為“走失”文物布下追根溯源的天羅地網。從專業追索追繳到全民共同參與,“朝陽群眾”也好,“西城大媽”也罷,都能為“走失”文物的回家之路盡點心、盡份力。
其次,它將喚醒全社會呵護並珍惜文物的公共意識。平台上盡管都是被盜(丟失)文物信息,但在檢索與瀏覽文物影像、類型與名稱、編號與年代、工藝技法與完殘狀況等過程中,對網民來說,亦是文物常識和歷史的再教育。畢竟,對於文物保護的千秋大計來說,僅有一部文物保護法或一套保護機構是不夠的。公眾對文物知敬畏、懂珍惜,平台上的數字才會小下去。
最后,在更宏大的法治視野下觀之,平台既是“權利聲明”,亦是“主動出擊”。據稱,此平台所有數據信息都會上傳至國際刑警組織的被盜藝術品數據庫,以后若在國外出現信息庫內文物拍賣等,根據國際公約,就可以主張權利把它追索回國。當然,這也是對相關灰黑利益鏈的警告:贓物買賣已在群眾眼皮子底下,須小心“偷雞不成蝕把米”。
長遠來說,構建平台只是第一步,善用平台才任重道遠。如何讓平台街知巷聞、讓平台信息有序流動、讓平台功效振聾發聵,是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問。願平台能讓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願旅行在外的我們不再對著祖國的文物慨嘆“他鄉遇故知”。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