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成功举办第一届古代冷兵器展

  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让收藏在各种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兵器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和研究会全体骨干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第一届古代冷兵器展”已于11月17日到19日在北京和大家见面了。此次展会由研究会部分成员参与、和研究会合作单位北京“名刀秀”大力支持共同举办。这次展会展厅设在第五届北京“名刀秀”现场,“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是这次展会的荣誉承办方。
  
  这次展会参展藏品共计138件,均由研究会成员提供,展品以中国古代冷兵器为主,丝绸之路沿线冷兵器为辅,旨在弘扬中国古代冷兵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冷兵器文化收藏。
  
  有关这次古代冷兵器展的具体情况,记者采访了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的相关负责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志强: 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会长 西安市收藏协会理事 分会长
  
  记者:咱们研究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赵志强:咱们研究会是今年2月27号在西安市收藏协会的领导下,成立于西安。研究会主要是以发展研究中国古兵器文化为宗旨,为所有爱好者以及收藏者构建一个优质的研究交流平台,共同致力于华夏文明的保护和继承。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最喜欢的藏品?
  
  赵志强:我拿了一杆辽代的青铜锤,它是一个双面鬼头的锥形杆,然后中间是绳纹的吞口,后面也是一个双面鬼头。这锤在中古时期一般都是由高级将领使用的,因为两马相错的时候长兵器可能使用不上,而刀剑对盔甲构不成杀伤力,所以说一击致命是必须的,因为两军交战,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了“打砸兵器”锤。这把锤鬼头面目狰狞,就是双眼神突,应该是极具民族味道的一个东西,它有两个触角,我们暂时把它叫鬼头槌,因为作为人面锤来说太狰狞,因为在兵器里面,鬼头使用也比较多,因为它对敌人产生震慑的作用,摄魂摄魄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思恩: 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副会长 收藏家
  
  记者:你们此次办展览的目的有哪些?
  
  赵思恩:这次展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中国的古代冷兵器文化,让协会的会员提供自己的优质藏品展示给大家,向大家介绍和宣传古兵器文化收藏。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自己的藏品?
  
  赵思恩:我现在为大家介绍两件我个人比较喜爱的藏品。这一件是明代的官制高阶实战锏,它的长度是92厘米,这个长度在鞭锏类武器里算是比较傲人的。在我国古代自唐宋出现锏这种兵器以来,到了明代是发展到极致。明代的一些大将都是持单锏作为主战武器,它保存状态完好。战将骑马时一般有长枪长刀,还有单锏,锏作为重要的破甲武器,专门对付铠甲,它对敌人造成的伤害不止是皮肉伤害,一锏打下去骨断筋折,杀伤力极强,只要击中敌人,战斗力立马丧失。它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备受推崇的主战武器。
  
  它具备中国古代锏类兵器里所有的最先进的工艺和水准。柄尾俗称八不正,就是一个多面体,它的作用是配重,如果这个锏很长很重的话,它后边没有配重,会往前栽,拿起来很不顺手,没法挥舞自如。制作时先打出一根粗形铁条,然后再用研磨和雕刻的方式体现出浮雕的工艺,一个长长的龙头吞竹节带瓦槽,瓦槽的作用是为了减轻它自身的重量,如果没有开瓦槽的话,它可能会重上200至300克,配重前重后轻,不趁手,前面是塔尖,就像宝塔一样,一节一节的尖端,然后横断面是菱形的,有刃的作用。如果实战,既伤皮肉又伤筋骨,属于大杀器。
  
  这一件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清乾隆朝一把鎏金玲珑装腰刀,原始保存状态。它的品级是宫廷造办处为皇家定做的,这把腰刀的主人应该是王爷、贝勒,因为皇家武器制式都是有历史记载可考的,与它类似的有一把故宫博物院藏遏必隆佩鎏金玲珑刀,那把刀是铁翦金装具,这把刀的装是铜鎏金,档次比故宫馆藏那个差一些。我现在为大家展示一下这件藏品,刀身翦金夔龙纹,带翅膀,带翅膀的龙为应龙,这是尊贵的纹饰,一般这种纹饰出现在清三代的官窑瓷器上比较多,在刀剑上出现的反而不太多,这是皇家专有的纹饰,其余这些纹饰都是双龙戏珠,江崖海水,这是官制器物的一个特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未都: 收藏家 古董鉴赏家
  
  记者:马老师您看过冷兵器展览后有什么感受?
  
  马未都:我觉得兵器是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文明,它不是由文明推进的,是由不文明推进的,就是战争是推动人类文明最好的动力。每一次大型战争以后,人类文明都向前推动一步,所以兵器文化作为战争文明中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朝历代的兵器都非常重要,我觉得就是我们对这些关心并不够,所以我觉得民间做这样一个古兵器的展览,有这么多人喜欢,我觉得在今天是一个挺难得的一件事。因为这里很多兵器,有的我有所了解,有的我不是很知道,所以我看了以后我还感觉挺有收获,主要是时间太短,如果时间长我会多留一会儿。
  
  记者:您对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有什么建议?
  
  马未都:我们都知道一、二战以后世界进入热兵器时代,所以冷兵器就退居历史舞台,但是冷兵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漫长的时代,冷兵器的这个品种也比较多,我们今天看到大部分还都是手执兵器,就是手里拿的,比如弩机、弓箭这一类,今天展览中还并不多。那么冷兵器的思路也很宽泛,就比如有进攻型的见血为目的的,比如刀剑类的,还有一些防御型的,还有一些是破甲型的,就是锤呀锏呀。它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我觉得这个民间做这样的展览推动一步其实挺重要的,希望将来的展览做的规模更大一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汉: 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顾问 北京武协副主席 全国警察搏击总教练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武术和咱们这个兵器的渊源?
  
  王汉:兵器的产生,远古的时候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平时的生存,像狩猎、自我防护,主要是战争时期,武器比较单一,像矛、刀、剑、锤,马上用具,因为他穿着护具,要用一些重型兵器来捶打,但到了一定繁荣时期,到了每个朝代的繁荣期,那个时候人们要强身健体,还有一个礼仪兵器,也是个礼仪重器,镇灾辟邪、像文人墨客都有收藏剑的习惯,而且他要练,包括一些女子兜里要有袖剑,做一个防身的用具,还有一个镇宅的用具,咱们过去的老兵器,比如说清代的龙泉剑,有大有小,孩子过满月,百日有给的,老人做寿也有给的,也有镇宅剑,作为一个很好的礼器,作为一个人家升官发财的礼仪,也要给人,所以是一个礼器。但是后期武术的发源史跟它的关系比较复杂,目前来讲,咱们看的影视作品,像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拐子流星,这些东西作为民间很整套的东西我没见过,但是在影视作品中有,很多杂兵跟当地习武的习惯,比如偏远山区,藏区、西南,有些马上用具,比较长,便于马上劈砍,有些地方性的在水域上使用,比如在海上有搭钩,最早习武的马上的弓箭用的比较多,包括蒙族骑手、契丹人,近期像我们习武的人,这个东西就比较杂了,三节棍、流星胆、九节鞭、抓、二人夺、小袖锤、小铁尺,都属于冷兵器,跟地方区域不一样,真正像影视作品里摆着很大气,很完整的一套我目前没见过,但是稀奇古怪的古兵我见的很多,但是很常见的使用刀剑比较多。
  
  一个兵器代表国家当时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一个国家能力的象征,就像我们现在有核武器,没人敢惹我们,过去兵器也是国家实力的一个象征,所以兵器不次于铸造鼎、瓷器等,希望大家也能关注一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圣文: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副会长
  
  记者:办这个古兵展的初衷是什么?
  
  陈圣文:今年“名刀秀”暨北京国际冷兵器文化艺术展已经是第五届了,从2013年开始,经过广大刀友的努力,咱们已经成长成中国大陆最专业、规模最大的冷兵器文化艺术展,当时办展初衷首先是弘扬中国冷兵器文化艺术,其次是为世界冷兵器文化艺术界的交流做出贡献,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证明咱们中国的冷兵器绝对不次于其它文明的冷兵器艺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川: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秘书长物流公司总裁
  
  记者:研究会目前都有哪些工作要做?
  
  秦川:我们的具体工作首先是向全社会推广古兵器文化,然后为会员服务,主要是解决会员的一些问题,包括合法邮寄,包括一些研究,包括对古兵器的断代,还有它的纹饰的解读等等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以及和媒体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接轨,推广古兵器文化。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自己喜欢的藏品?
  
  秦川:明代的滚珠刀,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血槽开得非常凌厉,因为在铁上开槽其实是很考验工匠的水平的一件事情,因为古代没有电动工具,铁是特别坚硬的,在钢铁上面把槽开的一丝不苟,而且它这个有双面的,可以看到双面的开这种空槽,里边放了几个滚珠,这种滚珠工艺是明早期从西亚传过来的,这个装置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叫柄三件,刀首、柄箍、刀镡,它上面的纹饰是翦银鎏金,纹饰是海水江崖火焰珠,金钱纹花卉纹,这把刀的级别应该说在明代是相当高的,应该是属于总兵以上级别用的吧,包括因为明代对于金银的使用是有管制的,能够使用金银,包括使用金银做纹饰,包括它整个边都是翦银的,这里提到一个知识点,什么叫翦银?中国高古是错金银,包括中古以后这个工艺逐渐优化变成翦银。对于金银的节约,包括能够上面附着力更强。对于铁器是有防锈作用,还是在上面布目纹,布目之后呢然后拉出好多小纹,然后把金银锤打进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会员丁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XAAC中国古代冷兵器研究会会员刘勇
  
  为期三天的古代冷兵器展为广大藏友搭建了一个优质的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冷兵器爱好者前往参观,知名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到场观摩。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朝历代的兵器都非常重要,目前大家对这些的关心并不够,民间做这样一个古代冷兵器的展览,有这么多人喜欢,是挺难得的一件事,对推动中国兵器研究很有益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