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虚谷绘画的鲜明特色

  虚谷,本姓朱,名怀仁,生于1823年(清道光三年),卒于1896年,安徽歙县人,后侨居扬州。他年三十,即辞去清军参将军衔,遁入空门,潜心在艺海中探索。出家后生活清贫,靠卖画为生,并经常去上海小住。《海上墨林》载道:“来沪时流连辄数月,求画者云集,倦即行。”虚谷当时的生活及艺术上的名望由此略见一斑。虚谷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流俗,虽是僧人,却不茹素,不礼佛号,不拜菩萨;虽是出家人,却时常与俗家人住在一起。他这些被当时社会视为荒唐怪诞的“逆举”,在他的绘画中反映出来,形成鲜明的特色。在晚清上海画派的诸画家中,如果说赵之谦、吴昌硕、蒲华等人的艺术风格是以气势磅礴、雅俗共赏取胜的话,那么,虚谷则是一位以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驰骋于艺术之林的高手。

  -、寄情翰墨,把全部情感倾注画里,是虚谷绘画作品的重要特色

  画是品格的表现,性灵的流露。郭若虚曾经说过,“画乃心印”,是画家“发之于情思”而“契之于绢楮”。虚谷的绘画作品,能使我们得到有力的印证——

  《人面笑春风》画有三支盛开的桃花,那饱含玉汁的嫩叶,充满着生命的生机;那鲜艳的桃花,仿佛张张少女的笑脸,满面春风地歌唱!小小一幅画,把画家期待祖国和平,人民幸福的思想感情和希冀那盎然春光永驻人间的美好愿望全都表达出来。

  《水面风波鱼不知》,画一群游鱼一齐使劲地向塘底游去,它们卖弄着窈窕轻盈的身姿,是那样欢快、天真而又无邪,哪里知晓那水面上的阵阵“风波”?一句“水面风波鱼不知”,语句朴实简炼,然其意含蕴情长。虚谷历尽人间沧桑,满腹的酸楚和隐痛没处诉说,只好借翰墨而寄情,消除苦闷。

  在虚谷的画中,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秋菊、残荷、仙鹤、幽兰都是高洁的象征,是他常画的题材。他通过它们来表现自己坚贞不屈的气度和高风亮节的情操。例如《荷花》,在画面的右边,几片残叶参差掩映,一支洁白无瑕的荷花在荷叶的簇拥下开放其中;左上角虚谷的题跋是“一尘不染”,表现了画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品质。

  在他的作品里,怎么也掩饰不了冷隽与孤独感。他的代表作《松鹤杞菊图》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修长的孤鹤站在孤松下,一脚着地,一脚倦缩;它低丧着头,目光也没有丝毫神采,呆呆地乜视着下方,仿佛感到极度凄清和冷寞,那微微开启的嘴,好像要对人们诉说着什么;菊花依偎在它身旁,默默无语,似乎感到无比忧伤、惆怅;团团松针也是垂首低吟;枯萎的小草,好像在那里使劲地抽泣……整个画面给人的感受是凄寒、冷寞、悲怆!

  在虚谷山水作品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或是扬帆的木船,园圃的小景,村郭的草屋,平阔的沙滩,潺潺的溪流;花鸟、蔬果作品中的每一只猫,每一束鲜花,或是飞翔的大雁,孤独的仙鹤,天真的松鼠……都是他一定精神的寄托。他把它们拟人化,赋予人的生命价值,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他的画所表现的与他人迥异的强烈感染力形成了他绘画作品的重要个性。

  二、章法奇特,不落窠臼,是虚谷作品的又一特色

  章法,就是经营位置,在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意境的体现。虚谷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佳构:画山水——荒寒而简远,平淡而萧疏,能在画幅里写千里之遥之景;画花鸟——能不拘传统而大胆出枝、取势。他既不受纸幅大小的限制,也不囿于传统的束缚,往往是不求其全,以小胜多,以小见大,给人以弦外之音的感觉,故其画内涵博大,意境深远,韵致无穷,非凡夫俗工所可仰希。

  立轴《兰花》,茂盛的兰叶和兰花取斜势自左向下伸出,充满着勃勃生机。从布白看,兰花兰叶自上而下占据画幅大约7/8的位置,剩下的空白处画了3朵落花,在右边题上跋语“落花水面皆文章”。虽然画面没有出现山石和流水,却使人生出兰花扎根岩隙、溪水潺潺之感,仿佛微风过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由此可以看出画家的匠心独运。

  《满架秋风》中画的是扁豆。画家没有去描绘那支撑扁豆生长的“架”和扁豆茎叶茂盛的“满”,仅仅画了一支结实饱满的豆荚,就使人感觉到那“满架”的别趣。

  立轴《大为老人八十一岁遗像》,虚谷把主人公安排在画面的 1/2处稍上偏左的位置,但丝毫没有平板和下坠之感。这是因为老人手里拿着的竹杖“深入”空白,在构图上打破了画面板滞的局面;在人物下部采用退晕的手法,画面中仿佛有一股神灵之气在大为和尚周围缭绕,他面庞瘦削,唇嘴瘪陷,显得骨瘦如柴、轻盈;他抱着竹杖,徐徐升上天空,面容似乎流露出一丝留恋人间、不肯离去的神情。留白和虚处理手法融为一体,使画面造成一种空幻、浩渺、神秘的意境,与佛教“四大皆空”的意识相吻合,耐人寻味。这幅画的题跋在画面的右边,从右上角一直写到人物下方,笔墨清淡,字距疏朗,给人一种超悟的境界,与整个画面浑然一体。而字的结体取斜势,造成了一种动感,与瘦骨穆静的大为老人形成一种动与静的微妙对比;斜势的字同时造成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与画面所追求意境的气氛极为默契。

  以上这些独特的构图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经营位置”的程式,体现出虚谷章法构成的鲜明特色。

  三、赋彩雅淡、清寒、冷隽是虚谷绘画作品的鲜明特色

  在传统的中国画里,色彩总是笔墨等造型因素的附庸。千百年来,中国画家都只片面地重视所谓“笔墨”,忽视色彩的表现力,即便是赋色,也仅仅只是“随类”敷衍一层固有色。虚谷敏锐地发现了中国画的不足之处,大胆地从西洋绘画中汲取养料,并用于自己的绘画实践。

  虚谷的绘画作品在表现技法上熟练地运用色彩的对比、冷暖、调和,以及纯度、明度等知识,使作品的风格在统一中求变化。例如《瓜果》中,一串熟透了的枇杷放在画面中央,左边是一颗单独的枇杷,右边一个桃子与枇杷略相重叠,形成画面疏密的变化。就枇杷而言,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颗枇杷既有明暗,也有冷暖变化;就整个画面而言,最下面的两颗紫色枇杷和右边的绿色桃子与其余6颗红色枇杷形成和谐的冷暖及色相对比,增加了画面格调的高雅层次。

  虚谷不是单纯的唯色彩而色彩,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认识到色彩对于画面意境的强烈表现力,很好地把握住色彩的个性及色彩对于人的情感的传达。因此,虚谷设色,全然是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自己生活道路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目睹的现实及坎坷的经历,使他感到整个世界一片灰暗、冰凉,他把抑郁、痛苦、悲愤的心情凝聚于笔端,在画面铺上一层冷灰的调子,让画放射出咄咄逼人的清寒光芒,形成别生异彩的冷隽风格。因此,在他的画面上,无论是表现春光的明媚,夏日的炎燥,秋景的萧瑟,还是冬天的冷寒,都铺上一层花青、石青、石绿或者是偏冷的赭褐,形成清寒的冷色调子,以增强“冷隽”的强烈感染力。

  四、跳动的线条,独特的表现技法是虚谷绘画作品的闪光点

  线条,是艺术作品中极富表现力的造型因素,在中国画里,它往往通过笔墨体现出来。打开虚谷的画,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画面的线条。它是那样有跳跃感,那样富有生命的活力和韵律。其用笔方圆兼备,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凝重而不板滞,轻快而不浮滑;用墨有燥润,有浓淡,变化多端,极富美感和表现力。

  然而,虚谷的成功,并不在于这些单纯的线条,而在于他把这些线条跟不同的表现对象、独特的表现技法,以及个人的主观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鲜明的特色。

  在虚谷的作品中,固然有婀娜多姿的“行云流水”和风采夺目的“兰叶”等描法,但最富有特色的还是他的似是而非的“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前者泼辣、洒脱、生动而富于变化;后者圆浑、遒劲而有“斩钉截铁”之感。他在创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传递不同情感的线条去描绘。如表现“竹”的坚贞挺拔和高风亮节品格时,用“斩钉截铁”的“铁线”;表现松针、梅枝、枇杷等枝叶的尖锐、刚健时,则用泼辣生动的“钉头鼠尾”描法。

  虚谷在山石、云水和树枝的表现技法(主要指笔墨的运用)上有独创性。如《奇峰突起》,表现的是江南山水,他所用的那些皴(即线条),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是出自哪家哪派,似“披麻”非“披麻”,似“解索”非‘解索”,然而江南山水清秀雅丽的特点却又跃然纸上,十分逼真,使读者大有亲临其境之感。

  虚谷的《梅花草堂》中最精彩的是梅花树枝的表现,极富个性。乍看,树枝四处飞动,十分紊乱;细看,则乱中有理,轻快而又富于强烈的节奏。他将山石表现中的乱柴皴法大胆地运用于表现树枝。这种借甲事物表现乙事物的绘画手法,在虚谷的作品里不胜枚举。如表现石和水,总是用画云的笔法;画云又总是用表现山石的皴法去描绘,看上去似石非石,似水非水,似云非云。他之所以有这种大胆的独创精神,当然是有其美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他曾在一幅《山石》上题写过这样一句跋语“云即雨也,石即云也”。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

  在山水花鸟画中,虚谷善用积墨的表现手法,如《猫》,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技法,层层积叠而墨不碍笔,墨不碍色,笔不碍墨,笔不碍色,给人以丰富、厚重的美的享受。总而言之,虚谷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用墨上,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是他绘画作品极富个性的闪光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