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青纸:6年研究 只为一张纸
2017-11-15 15:27:57 来源:美术报 已浏览次
瓷青纸是怎样一种纸?在古代又有哪些用途?它的发展历史和价值地位又是怎样呢?可能是失传久远,大多数人对瓷青纸知之甚少。
也有学者推测:瓷青纸的出现和写经的需求有关。明人沈榜在其《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万历20年(1592年)时,一片瓷青纸值一钱银子,按当时的物价,可以买白面10斤或铁钉5斤,是当时皇亲贵族、富商巨贾、文人墨客收藏的顶级写经纸。
瓷青纸虽然珍贵,却没有发现详实的制作流程记载,这给后人制作此纸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目前国内的库存瓷青纸据说已不足10张,亟待发掘修复。
杨玉杰,1976年出生于安徽省泾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卫校毕业后从事基层卫生院临床工作。后因爱人制作宣纸,遂改行入手工纸行业,并对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结下了不解的因缘。
2010年秋的某一天,杨玉杰听说几年前有位年事已高的僧人来泾县求一种名为“羊脑笺”的纸。因这纸年久失传,难以复制,只能遗憾往返。听到这一消息后杨玉杰开始躁动起来,他废寝忘食在电脑上查找资料,或泡于图书馆内。在近一年的准备后,他开始了瓷青纸的实验研制……在研究中他了解到“羊脑笺”是瓷青纸的派生纸,也就是瓷青纸是羊脑笺的基础,只有先制造出了瓷青纸,才可能研制出羊脑笺。瓷青纸是什么样的植物纤维纸?用什么方法上色?在没有具体资料和实物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脑海,使他寝食难安。
杨玉杰学过中医,童年时就和大人们上山采过草药,懂得多种中草药的药性药理。他告诉我们说:他常常上山将一些草药采来后,熬成汤剂尝试捞、拖、涂布和浇各种方法加工;草药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具体多少种草药?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草药自己也记不清了,有时预感实验要失败却偏要为之。
这样采药的经历大约持续了一年多。在无数次失败之后,他通过研究发现:蓝草是制作瓷青纸的染色材料。为找到蓝草,他翻越了县城周边的山头均无功而返。他还到江苏、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翻山越岭搜寻,千方百计托人在四川、西藏代为查找。
2012年夏,杨玉杰终于如愿,求得了第一批蓝草。经自己多种炮制加工方法后,他傻了眼,纸张压根不上色。是什么原因?令他百思不得其解,感到失落和迷茫。他先后又求得了几批蓝草。2015年,杨玉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内又重新制作了一批制作工具,利用草本纸药成功上色了第一批纸。虽然色泽、均匀度远没有达到质量标准,但无疑为成功复制瓷青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5年冬到2016年夏他又经无数次改动调整,使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016年夏,经中国科学院造纸研究院一位彭先生的推荐,杨玉杰邮寄了两张瓷青纸给原中国造纸院的高级工程师王菊华,而这两张纸也给她平静的生活激起了几多涟漪。3个月后,王菊华来电告知杨玉杰:她将于10月29日亲临泾县纸坊现场观摩其瓷青纸制作。这一消息令杨玉杰几乎不敢相信,王老在造纸纤维分析和古代手工纸研究领域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极深,且已87岁高龄,而自己和她素昧平生。10月30日王老不顾长途跋涉辛苦,一下车就直奔杨玉杰在丁家桥镇新建的纸坊内观摩了3个多小时,并详细询问了制作流程和现存的困难状况,并带走一些原料以备检验分析。临别之际王老微笑着鼓励:“保持联系!要做下去,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至此,因瓷青纸将相距数千里的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
这期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著名的手工纸研究和科普宣传专家刘仁庆收到了杨玉杰的瓷青纸样品后,热情地询问其配方和制作流程,多次通过微信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也透露了对该纸发展前途的关切。“这种纸的应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接受……?我现在想的是传承这种纸的价值和意义……”“……要多方面打听瓷青纸的应用,然后请他们提出要求,如此才能改进品质进入市场……”字里行间,渗透至深关爱,感人肺腑。
此后杨玉杰幸运地借到了两小片明、清瓷青纸样,参照纸样细化工艺,反复改进,使成色和固色效果日臻完善。目前成品纸色靛蓝深邃、表面温润、书画性能颇佳。
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征集“十大”手工纸样赴韩国国立图书馆参展。杨玉杰所制的瓷青纸幸运入围,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更可喜的是他还陆续接到了几张订单,在无宣传也无包装的情况下这几张订单无异于雪中送炭。
2014年时,杨玉杰曾在泾县茂林老家的山上试种了几株野生蓝草,经过了两个春秋,竟然生长旺盛,这证明皖南山区适宜种植蓝草。“我非常渴望有一片自己的蓝草种植基地,我希望不久这个梦想能变为现实。”杨玉杰道出了他的心声。
2017年仲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项目组对杨玉杰采用宣纸制作瓷青纸进行采访,并对制作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受访结束时,杨玉杰感慨良多:“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挖掘更多类似与瓷青纸这样既原生态又具人文情怀的作品回报社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位如苦行僧人般的创业者,一定能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奔向理想的彼岸。
责任编辑:小田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藏经》
1978年苏州瑞光寺出土了用瓷青纸书写的作品《妙法莲华经》,其纸色深蓝,清新雅致,泥金其上,流光溢彩,给人肃穆静谧的心灵震撼。经分析这是用一种蓝草的加工产物靛蓝,经染色后的加工纸。时间约在北宋年间。那次考古挖掘的瓷青纸,以经文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人印象深刻。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用瓷青纸书写的《龙藏经》,重达50公斤。据工作人员介绍:用一片瓷青纸书写的经文估价达1万多美金,足见瓷青纸之珍贵,加工之艰难。
实验室制作的瓷青纸纸样
关于瓷青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学者各执一词。一说:瓷青纸源于五代、北宋。宋代黄庭坚有《求范子默染鸦青纸》诗句中说:“为染溪藤三百固,待渠湔拂一床书。”那时为绀纸、碧纸、绀碧纸、绀青纸、青藤纸、碧楮纸、鸦青纸等,还未出现“瓷青纸”这个名词,但其实与瓷青纸大同小异,一脉相承。还有一说:瓷青纸兴于明宣德年间,它的前身是北宋的瓷蓝纸,专供宋徽宗使用。靖康之变后,瓷青纸也随之失传,三百年后明宣德皇帝又重新起用这个名称,因其色泽极似宣德瓷,正式命名为瓷青纸,史籍上还有写作“磁青纸”。大多数专家学者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推测:瓷青纸的出现和写经的需求有关。明人沈榜在其《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万历20年(1592年)时,一片瓷青纸值一钱银子,按当时的物价,可以买白面10斤或铁钉5斤,是当时皇亲贵族、富商巨贾、文人墨客收藏的顶级写经纸。
瓷青纸虽然珍贵,却没有发现详实的制作流程记载,这给后人制作此纸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目前国内的库存瓷青纸据说已不足10张,亟待发掘修复。
杨玉杰,1976年出生于安徽省泾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卫校毕业后从事基层卫生院临床工作。后因爱人制作宣纸,遂改行入手工纸行业,并对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结下了不解的因缘。
2010年秋的某一天,杨玉杰听说几年前有位年事已高的僧人来泾县求一种名为“羊脑笺”的纸。因这纸年久失传,难以复制,只能遗憾往返。听到这一消息后杨玉杰开始躁动起来,他废寝忘食在电脑上查找资料,或泡于图书馆内。在近一年的准备后,他开始了瓷青纸的实验研制……在研究中他了解到“羊脑笺”是瓷青纸的派生纸,也就是瓷青纸是羊脑笺的基础,只有先制造出了瓷青纸,才可能研制出羊脑笺。瓷青纸是什么样的植物纤维纸?用什么方法上色?在没有具体资料和实物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脑海,使他寝食难安。
杨玉杰学过中医,童年时就和大人们上山采过草药,懂得多种中草药的药性药理。他告诉我们说:他常常上山将一些草药采来后,熬成汤剂尝试捞、拖、涂布和浇各种方法加工;草药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具体多少种草药?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草药自己也记不清了,有时预感实验要失败却偏要为之。
这样采药的经历大约持续了一年多。在无数次失败之后,他通过研究发现:蓝草是制作瓷青纸的染色材料。为找到蓝草,他翻越了县城周边的山头均无功而返。他还到江苏、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翻山越岭搜寻,千方百计托人在四川、西藏代为查找。
2012年夏,杨玉杰终于如愿,求得了第一批蓝草。经自己多种炮制加工方法后,他傻了眼,纸张压根不上色。是什么原因?令他百思不得其解,感到失落和迷茫。他先后又求得了几批蓝草。2015年,杨玉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内又重新制作了一批制作工具,利用草本纸药成功上色了第一批纸。虽然色泽、均匀度远没有达到质量标准,但无疑为成功复制瓷青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5年冬到2016年夏他又经无数次改动调整,使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016年夏,经中国科学院造纸研究院一位彭先生的推荐,杨玉杰邮寄了两张瓷青纸给原中国造纸院的高级工程师王菊华,而这两张纸也给她平静的生活激起了几多涟漪。3个月后,王菊华来电告知杨玉杰:她将于10月29日亲临泾县纸坊现场观摩其瓷青纸制作。这一消息令杨玉杰几乎不敢相信,王老在造纸纤维分析和古代手工纸研究领域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极深,且已87岁高龄,而自己和她素昧平生。10月30日王老不顾长途跋涉辛苦,一下车就直奔杨玉杰在丁家桥镇新建的纸坊内观摩了3个多小时,并详细询问了制作流程和现存的困难状况,并带走一些原料以备检验分析。临别之际王老微笑着鼓励:“保持联系!要做下去,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至此,因瓷青纸将相距数千里的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
这期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著名的手工纸研究和科普宣传专家刘仁庆收到了杨玉杰的瓷青纸样品后,热情地询问其配方和制作流程,多次通过微信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也透露了对该纸发展前途的关切。“这种纸的应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接受……?我现在想的是传承这种纸的价值和意义……”“……要多方面打听瓷青纸的应用,然后请他们提出要求,如此才能改进品质进入市场……”字里行间,渗透至深关爱,感人肺腑。
此后杨玉杰幸运地借到了两小片明、清瓷青纸样,参照纸样细化工艺,反复改进,使成色和固色效果日臻完善。目前成品纸色靛蓝深邃、表面温润、书画性能颇佳。
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征集“十大”手工纸样赴韩国国立图书馆参展。杨玉杰所制的瓷青纸幸运入围,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更可喜的是他还陆续接到了几张订单,在无宣传也无包装的情况下这几张订单无异于雪中送炭。
2014年时,杨玉杰曾在泾县茂林老家的山上试种了几株野生蓝草,经过了两个春秋,竟然生长旺盛,这证明皖南山区适宜种植蓝草。“我非常渴望有一片自己的蓝草种植基地,我希望不久这个梦想能变为现实。”杨玉杰道出了他的心声。
2017年仲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项目组对杨玉杰采用宣纸制作瓷青纸进行采访,并对制作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受访结束时,杨玉杰感慨良多:“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挖掘更多类似与瓷青纸这样既原生态又具人文情怀的作品回报社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位如苦行僧人般的创业者,一定能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奔向理想的彼岸。

责任编辑:小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